【中车网 评论】“校车”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总是与事故相关。但是一再发生的幼儿园校车事故再次敲响警钟,监管不力、运营失当在每次校车安全事故中都有体现。在高亢的舆论氛围中,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校车为何屡屡变成夺命车?为何官方称校车制度不适合中国?安全校车难普及是因为我们差钱吗?

校车标准起草专家李弢称:“真正的校车不是什么豪华旅游车,我们制定标准时接触过很多一线厂家、学校,可以说一般学校完全能买得起校车,一点也没有问题。”经费不足不能成为推脱责任的借口,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古巴、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校车管理体系,就连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国的朝鲜,在两江省也早已开通了教育专列,30年如一日地接送义务阶段学生上下学。

由于中国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不少乡村小学或幼儿园被撤并,成立乡镇中心小学和幼儿园,成千上万的孩子上学成了一段漫长的苦旅。鉴于教育投入不足甚至被挤占挪用现象严重,不少违规校车便纷纷上路,不仅司机没有经过正规培训,车辆质量问题严重,超载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加上监管制度、能力的缺失,不少孩子的性命便被当成试错的筹码。

被媒体经常拿来做鲜明对比的是这样的一个事例:2006年11月,在美国印第安纳首府,一辆素以彪悍著称的悍马撞上了停在路边的无人校车。结果,悍马半个车体粉碎,校车却安然无恙。同时,美国的黄色校车一开门就自动伸出一个红色的标牌,上面标着“stop”,用以提示过往的车辆和路人,一切以校车优先——而在中国国内一些地区,这样的特权往往属于公车。

另外,在西方发达国家,校车的采购招投标体系是阳光的,都由正规大厂统一制造且质量优越,并接受政府和社会严格监督审查,上岗的司机待遇丰厚但则经过层层选拔。一旦出事,相关惩处问责法规也相当健全。

尽管中国国内一些地区也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校车相关制度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城乡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目前中国国内没有一套完整的校车生产、采购、使用、监管、问责规章,也为个别地区事故频发提供了温床。

关键问题在投入。依据国际惯例,校车投入属于民生开支,政府充当投入主体责无旁贷。以美国为例,联邦政府承担了50%以上的采购费用,其余由学校和社区公民分担。而中国部分地方政府对此显得无比吝啬,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将这项工作简单地推卸给缺乏资质、唯利是图的民间机构,日常又疏于管理,致使大批违规校车带病行驶。

即使在中央加大公车治理力度的情况下,在不少地区甚至是国家级贫困线,超标购车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豪华公务车”更是频频被媒体和网友曝光。这便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奇观:豪华公车伴着危险校车满街跑,校车还得随时准备着为特权车让道。

最近媒体最近进行的在线调查再次验证了这样的隐忧:网友印象中最常见的公车品牌,奥迪的选择比例最高,占56.8%,其次是“大众”(29.6%)。“奔驰”和“宝马”分别有4.6%和2.3%的人选择。唯一的国产品牌“红旗”,只占6.8%。

因此,彻底解决中国校车困境不仅是投入问题,更是责任问题,良知问题;是愿不愿意听中央指示部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