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特斯拉、上汽等上海地区车企先后复工,但仍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日产等受上海地区疫情影响“停产”,而首批白名单企业复工也并不顺利。整体来看,受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不稳定、物流不畅等问题制约,汽车业“复原”还需一定时间。
随着上海、吉林等地车企先后宣布复工,受疫情打击严重的国内汽车业似乎将迎来曙光,但事实上,疫情持续下,汽车业的复工复产并非一帆风顺。
继官方曝光全新第三代荣威RX5整车渲染图后,第三代荣威RX5核心动力配置迎来曝光,第三代荣威RX5将搭载上汽蓝芯动力GS61 1.5T增压直喷发动机,全面升级动力。
从5000辆到5500辆,威马用了半年时间。而在此期间,曾落后于威马的不少新势力已对威马完成赶超。各方面优势不再明显的威马,何以迎来新造车的下半场。
吉林、上海两地的疫情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当地的汽车制造业,随着上海地区疫情的外溢,对江浙沪汽车供应链的打击,影响则更为深远。
刚刚迎来史上最佳一季度的特斯拉风波不断,不仅因逆变器问题启动大规模召回,除此之外,特斯拉再曝多起刹车失灵事故。
新势力三强过去一年纷纷取得销量营收双增长的成绩,但在传统车企加速转型,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不稳定的情况下,“蔚小理”压力犹存。
在强调个性的新的竞争时代,智己汽车选择电动车上较为稀缺的驾控体验为首款新车智己L7 Pro打造标签,借此突围。
即便放下身段向新势力学习,尽力为上汽大众在营销层面上做出改变的俞经民,在面对上汽大众电动化转型起步晚、斯柯达品牌力下滑等积弊,也暂不足以推动上汽大众重回巅峰。
江汽集团年报显示其2021年销量、净利润双双增长,但与此同时,江汽集团面临乘用车自有品牌发展缓慢、过于依赖代工等新问题。
对于上汽通用五菱而言,宏光MINI EV的涨价,影响不止当前,面对细分市场增速放缓,新能源积分价格下降等问题可能带来的利润下滑,究其根源在于五菱无人能解的品牌向上难题。
新能源品牌涨价大潮下,荣威也未能独善其身,不过,在微型电动车上,荣威没有一涨了之,而是借机推出的配置升级后的科莱威CLEVER元气啵啵版。
继智己L7量产版先行一步投产后,飞凡R7紧随其后,宣布首批PPV预制量产车下线,上汽集团在中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布局初告完成,但在行业内卷加剧的情况下,智己、飞凡的未来发展不仅面临上汽资源分配的难题,还有定位趋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