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汽车三包”如今落地,已经在10月份施行,近日有媒体人表示,汽车三包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将会导致车辆销售的定价上涨。的确如此,不过前提是企业不主动降低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对于三包重视。这两点如果没有做到,很难讲三包会充分的发挥“里程碑”的作用。笔者以为,相对于增加的购车成本,如果企业真能做到,消费者接受起来并不是很困难。

在新的三包规定中,从产品的信息等在质检总局的备案开始,有关汽车质量和修理变得更加透明。三年6万公里之内包修期内,汽车出了任何产品质量问题,首先按三包规定,企业要免费给消费者修理,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只要是产品质量问题,不论是替换还是排除法解决,都不能收消费者的钱,这需要企业动用自身的方法来实现削减成本的同时解决问题,所有的企业起点都一样。

随后对于关键零部件的维修情况做出了明确的退换范围,这无疑是真正考量企业“技术水平”的一个措施。其本意并非为了转嫁消费者成本,而是希望企业能发挥主动性,将问题减少到最少。

因此,无论三包何时出台,企业作为生产主体,都应该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事实上,笔者认为不必太担心车价就此会推高很多。一来,终端价格、整车品质的竞争力在三包过后更进一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没有哪个企业傻到让自己的车子加钱促销量。

【汽车三包有效果,价格不是问题】

同时,车企如果能能够转变心态,将“三包”不视作硬性规定,而是企业需要达到的标准,那么想方设法在设计、生产等各个领域寻找不足、降低潜在风险将成为核心,而非简单地将这部分风险成本转嫁到售价中,成本是否增加还有待考证。当然也有企业选择“懒省事儿”的做法,那就需要在后期自己承担损失。

忽视产品质量和各种细节而导致“返工”,已经在历史上无数次重演。比如克莱斯勒近半年的10次全球召回、大众DSG风波、丰田刹车门赔偿美国消费者16亿美元、奔驰C200车内异味、宝马“黑名单”、长安乳化风波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能在前期予以解决,相应的尾大不掉之现象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换言之,哪怕是车企这些问题解决了,成本真的增加,能为消费者在购车、修车之时少一点麻烦,想必遭遇过维权困难的消费者也是举双手欢迎的,多花点钱能解决问题也是愿意的。

而我们媒体没有必要去花很多心思关注因为“三包”而造成的抬高车价的现象,把其交给市场来调节。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反而应该更多的关注一下几个情况:

防止对于“严重安全性能故障”被企业通过鉴定、技术手段等方式规避,让汽车三包实质性的缩水。

防止拖延,避免在保修期内出了问题,在保修期外解决而引起纠纷。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权益和保障,以及对企业的促进效果。

监管部门的监管机制、厂商信息公开程度、配合程度,以及厂家对“三包”机制启动后的各种表现。

关注和研究上述四点,要比为车企操心“成本上升”来的更给力一些,也更富有人情味。(文/中车网 孙平涛)

注: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