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东晓程
中国市场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和国外品牌汽车的竞争,存在着诸多不对称性。
一、技术 优劣互见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目前刚刚开始自主开发近乎原始的发动机技术,而与涡轮增压缸内直喷、CVVT等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根本无缘;汽车底盘和变速箱技术也处于邯郸学步阶段,两者的差距如同大刀长矛应对重机枪迫击炮,差距太大。国外汽车的核心技术优势突出,自主品牌技术处于劣势地位,目前只能模仿学习。
二、人才 寡不敌众
与国外汽车企业相比,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人才匮乏,结构失衡,梯次断层,各相关技术的人才结构和梯次布局没有形成,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创新研发能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仍是凤毛麟角。很多人才改做行政领导工作,无心研发创新,不能发挥技术创新作用。单项领域的拔尖人才孤掌难鸣;企业的分散造成人才的分散,各企业仅有的人才资源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最佳配档发挥整体效能。人才总量匮乏。与国外汽车品牌相比,显然寡不敌众。
三、规模 大小失衡
国外汽车企业产能集中,规模庞大,技术力量强,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强。与国内合资的外国汽车品牌近年产能迅猛提升,美系车通过上海通用扩大地盘,德系车凭借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的地利人和优势不断扩充产能,韩系车依托北京扩建工厂,日系车依靠一汽丰田、广州本田、广州丰田、东风日产不断新建工厂,扩充产能,甚至在合资企业中生产自主品牌产品,法系汽车通过东风积极扩产。华晨宝马、一汽大众等10多家主流乘用车企业纷纷宣布投建新工厂。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与东风汽车公司提出,2015年神龙公司年产销量要达到75万辆以上;年产能将由45万辆提升至75万辆以上,将筹建30万辆产能规模的新工厂,5年内将全面建成投产。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已经有14家以上的车企公布了扩产计划,这14家车企2013年产能将达到2300万辆。
与国外汽车品牌的扩产相比,奇瑞汽车已经在大连、芜湖、开封、鄂尔多斯开建工厂,规划年产能共计108万辆,总投资超过447亿元;长安汽车在重庆、河北、江西、黑龙江四地亦布局4条生产线,年产能将达180万辆;比亚迪、吉利、江淮等自主品牌也均计划到2012年产能达到百万辆;众泰计划建设首期产能为1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国内已有40多家车企宣布在新能源领域有所行动,27家企业已发布76种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轿车和客车。尽管如此,自主品牌汽车的规模和集中度与国外汽车品牌相比仍不能同日而语。随着盲目扩产趋势的延伸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反而有集中度普遍下降之虞。而合资品牌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对自主品牌企业形成挤压之势,针对自主品牌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强势地位。
与国外汽车品牌的大规模、高集中度、高效率相比,自主品牌企业经营分散,企业数量多,质量差,集中度低,仅有的资源分散在上千家汽车企业中,财力分散、人才分散,仅有的人才只能进行分项研发,无法进行整体推进,创新只能在局部进行,研发不完整、不系统、不全面,各家企业技术参差不齐,七长八短,难以形成携手并进态势和共生效应,使各家企业始终无法消除不时出现的技术短板。
四、效率 高低反差
由于管理制度不够成熟,技术落后,设备更新速度慢,自主品牌企业效率不高,质量提升缓慢。这一点与国外汽车品牌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
五、品牌 强弱分化
因为技术和历史的积淀,国外汽车品牌非常成熟,影响力大,认可度高,通过合资企业,这些品牌更加强大,在国内日益深入人心,获得了普遍的忠诚度。这一强势地位对自主品牌的发展成熟形成了直接的冲击。两相比较,相形见绌,自主品牌只能以低价拼市场。高端上不去,中端起不来,只能在低端产品线上徘徊不前。自主品牌在国外品牌的挤压下,尤其是在合资企业的国外品牌冲击下,已经趋于市场边缘,只能退守三线城市。据说日前比亚迪汽车销售部门在农村打起大幅标语,宣传比亚迪汽车产品。由城市转向农村,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是个明智之举。但在合资品牌大举向一线城市进攻之时,如此的退守,也属无奈之举。
六、市场 彼进我退
从中国市场大局来看,国外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呈增长势头,而自主品牌产品只是在低端细分市场分担收容性任务,在国外汽车品牌急速增长之时,自主品牌不进则退,其经营多有惨淡意味。
虽然经过海外并购和消化吸收,中国汽车企业拥有了欧化技术的自主品牌产品,但是距离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还有很大的距离。
从以上诸多方面来看,自主品牌与国外汽车品牌的不对称竞争,已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自主品牌发展强大存有危机。
对此,国家已经制定相关策略,实行机构调整、兼并重组。但来自集团利益的障碍使兼并重组战略的落实出现困难。
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国家应该出台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和产品的扶持政策。
二、制定吸引国外汽车技术人才的政策,鼓励国外汽车专家来华工作;各企业应想法设法培养和引进人才,形成均衡的人才结构和梯次。
三、企业应该在增强危机感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寻找兼并重组的机遇,争取走在前面,加速强壮,以提升国内汽车企业的集中度,增强技术研发能力。
四、各企业之间加强技术交流,提倡自主品牌在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条件下的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共享,集中全国的技术力量加快汽车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尽快缩小与国外汽车品牌的距离。
五、选择优秀自主品牌产品重点扶持,加大宣传,鼓励购买,减少税费,通过各类宣传推广,使优秀自主品牌产品扩大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产品吸引力,打造属于本民族自己的强势品牌作为总品牌,再选择后续产品的优秀者作为子品牌,形成独有的品牌体系和产品链条,在品牌上形成与国外品牌的抗衡之势。
六、限制合资企业的无序发展和随意扩充,停止批建新的合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