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东晓程
中国汽车无论结构还是总量,都有过剩之虞。而且形成蔓延扩大趋势。很多新工厂的产能还没有真正形成,实际产能只能更大。
而且,传统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已经蔓延到了新能源汽车。后者也有产能过剩之虞。即是说,如果再不进行宏观调控措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很快就会象雨后春笋,四处冒进。
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必定于事无补。已经付出的投入,单纯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刹车。从先天因素来说,企业投资汽车产业,本身就是逐利性生产行为。逐利性动力经过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的刺激,四处寻找机遇、时刻等待机遇的企业看到这个机遇自然异常兴奋,变得如战马脱缰,斗志昂扬,难以自控。依靠市场调节成功,那将是在企业陷入恶性竞争之后,陷入产能过剩已经造成库存增加、赔本促销、企业损失形成之后。这时企业才不得不停下脚步,乖乖地回到总量和结构正常的轨道上。但损失已经形成,后果已经显现。市场调节已经完成,但这样的调节何益之有?
为什么要调节?就是要让汽车发展进入正轨,避免出现更大损失。
目前有识之士已经及时发现了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端倪,此时病在肌肤,及时下药,很可能妙手回春。而等待市场调节,市场作用发挥殆尽,市场惩罚的滞后性和持久性以及毁灭性出现之时,产能过剩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届时企业遭受的打击和带来的损失将无可估量。这将是全行业的隐性损失,有些是肉眼看不到的。
所以,不能等待市场调节、等到产能过剩带来的负面效应完全显现、无可挽回时才调节。解决产能过剩,必须尽早、尽快、因势利导,自上而下,宏观调控。在法治环境如此的当下,宏观调控是最后措施。
逐利性本质很容易将新兴的不成熟企业拖进急功近利的漩涡。急功近利更是新兴的汽车产业的通病。竭泽而渔,挥霍资源,为将来品牌和品质的提升埋下隐患。这就是一部分企业追求数量忽略质量的原因。
新能源车的膨胀浮躁大跃进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急功近利,一哄而起,就象当年大炼钢铁别无二致,家家烧火,户户冒烟,村村都有钢铁厂,每一家工厂到了车展,都能拿出新能源车来。结构上重复,设计上资源上浪费。央企的电动车联盟,又将电动车大跃进推向新阶段,人为地增大大了电动车产业的分散度。
新能源车的扩张除了与传统动力汽车的扩张如出一辙之外,客观上还来自政策的误导和企业对政策的误读。
国家重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下大决心,投入巨资,都是正确的。但不能谁投资都鼓励,都扶持,不分重点,象撒种子一样四处播撒,结果家家户户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动力十足,就是没有研发方向和方法,连标准都没有出来,下拨的款额也已经确定了。在这样的舆论氛围和鼓励大干快上新能源车的氛围中,汽车企业误读政策,以为谁投资谁得利,努力争取国家扶持和奖励,于是再度兴奋,动力十足,开始了缺乏方向性的盲目竞争、无序发展,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根治产能过剩,需要调整汽车产业结构,解决产业集中度问题。通过政策激励和疏导,促成汽车企业兼并重组,使资源更集中,布局更合理。
尤其是新能源车的集中度问题,一旦其产能形成,重新调整要付出更大成本。还是要尽早确立新能源车研发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对世界市场形成点射,而不是辐射。即使是辐射,也是技术点射,普及辐射。几家研制核心技术,多家购买专利、推广实施。
企业扩产,实在是对市场信号和政府政策的误读。鼓励汽车消费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能长期实施;汽车市场优胜劣汰,不可能鱼龙混杂。中国社会汽车容量有限,不可能无限扩充下去,国家会通过公交优先策略,增加公交线路和数量,开辟公交专线,或者可能免除公交车费,引导人们积极选乘公共交通工具,不会眼睁睁看着城市汽车泛滥,交通秩序混乱,交通瘫痪的。北京限号无效,错峰无效,照此发展下去,只能是尾号是一号的车一日行驶,尾号是二号的车二日上路,这样私家车利用率只能有十分之一,其余时间没用。只能这样。当然政府不能眼巴巴看着这一天到来,必须采取种种限制措施。起码象上海那样,收取巨额牌照费。用这笔钱发展公交,修公交专用线,买公交车让大家免费乘坐。这样,汽车产能如此扩充,就愚蠢了。
产能扩充如果再增加一点,也没啥,就怕失控。现在的汽车产能如果不加宏观调控,距离失控状态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