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自2010年起,大众集团彻底颠覆原有的平台战略,改而采用模块化的生产策略。模块化平台战略被评价为"削尖了脑袋"才能想出来的办法,从成本缩减上来讲很强大,但是从质量把控上而言存在一定隐忧,最明显的弊端莫过于零部件大规模通用,如果出现一个错误将被重复百万遍,为往后大规模的召回埋下了"地雷"。再者,由于模块化的组合,大众不同的品牌车型,内里基本雷同,差别大多体现在造型上,甚至前脸也直接套用家族脸谱,奥迪最惯用的"套娃法"在大众内部普及开来,曾经鲜明的品牌个性遭到削弱,骨子里慢慢趋于接近,这对11个品牌的大家族而言并非好事。

然而大众在中国无心插柳的"技术过剩"堪称迄今为止最好的营销,当人们嘟囔着"POLO作为一辆1.4T车型,要那么高科技的空腔注蜡、激光焊接做什么,还不如便宜点"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筑起了一道心理价位的高墙,溢价范围通常达到2万元左右。就当人们普遍把一腔信任付诸"方脑袋"的德国人,选购时甘愿从荷包中咬牙多拿出一沓钞票,大众却从技术至上开始务实。如果说,在成熟平台上以旧改新推出朗逸和宝来,尚且是一种对市场的妥协;新POLO取消后防撞梁、新速腾倒退回"板车悬挂",减配成风,就有点降低技术的追求的意味了。

最危险的讯号莫过于大众漠视消费者的态度,这一点在DSG事件上表现尤为突出。早在2009年,TSI+DSG在国内推广之初,就遭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投诉,用户反映存在抖动、异响等故障现象,然而大众对抱怨声没有做出反应,直到今年315前夕车主集体维权行动引发了质检总局的介入。虽然大众在5月已经推出了10年16万公里的解决措施,仍旧只字不提召回二字,也未对DSG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据内部人士透露,大众中国早就已经把DSG投诉汇总并做分析,反馈给大众总部,然而总部一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才导致当时沸沸扬扬的公关危机。延长质保的政策不够详细,引发车主误会,以为整车均需在4S店就保才能享受政策,可见这份取代召回的解决方案,很有可能跟知情人士所描述的一样,属于总部在仓促之间拟就出台。从09到2012年,从3月到5月,大众的傲慢态度、轻视消费者的"大企业病"暴露无遗。不仅国内的行业人士表示担忧,外媒也发出质疑,大众是不是已经放弃技术溢价战略,转而追求销量和利润?

记得当年丰田大面积召回的时候,社长章男在美国听证会上反省道:“我们逐渐混淆了优先顺序,甚至没能坚守传统,悉心聆听消费者的声音。”成本削减越来越严苛、对品质的坚持有所松懈、消费者声音未能及时传达,种种迹象看上去,大众变得越来越"丰田化"。所谓"丰田化",也就是对市场的一种妥协,为了成本和销量,品质上可以做出某种程度的让步。曾经与之相反的是"大众化",也就是当年德国人脑筋不转弯的拧劲——可以对财务报表不屑一顾,也要将技术追求到底。如今在丰田痛定思痛开始狠抓质量,开始迈向"大众化"之路,出现回暖和复苏的迹象,在对手从错误中觉醒,新起之秀步步为营之际,大众还在通过"丰田化"来实现称霸,恐怕是背道而驰。

消费者的信任好比银行存款,一点一点积攒的时候觉得特别慢,而用起来却特别快。大众在中国的信誉并非一日成就,而是用POLO、高尔夫等车型慢慢培养、新技术的不断投入慢慢得来,而如今却有点用得太大手大脚了。睡在功劳簿上总有面临危机的一天,无论是追赶第一,还是已经在第一的位置,大众未来都不应该走向傲慢。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