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漫话】过去60年底特律充斥了暴动、人口外流、贪污以及冗余项目建设,加上由来已久的种族问题,“汽车之城”慢慢被釜底抽薪,最终踏上破产不归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却有许多城市在高调宣布,要建中国的"底特律",而他们还能风光多久?

汽车业并没有拖底特律后腿

国内的很多媒体认为,底特律破产是因为单纯依靠汽车产业。但这种看法毫无根据。与底特律破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汽车业取得了良好的业绩。2012年美国汽车市场共售出1450万辆汽车,比上一年增长13%,创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美国汽车业强劲复苏势头已领先于美国整体经济表现。

在底特律起家的三大汽车公司也都生机勃勃,金融危机后,通用和克莱斯勒在美国政府支持下通过破产清偿了债务,福特依靠自己的努力最终削减了债务和劳动力成本。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去年的业绩都创下了近年来的最高纪录,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功臣”。

底特律跟三大汽车公司已经没有多少瓜葛。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集中在底特律市区已经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零部件生产商现在大多位于底特律北部的独立卫星城,“汽车之城”的称号早已名存实亡。福特的总部设在距底特律西南不远的迪尔伯恩,克莱斯勒的总部 就在距底特律60多公里的奥克兰郡首府沃特福德,只有通用的总部由于无法搬出,仍位于底特律的标志性大楼底特律文艺复兴中心。住在底特律市区的居民从事汽车行业的比例非常小。

高福利/巨额债务才是拖垮底特律主因

近年来,底特律市政府也曾试图削减当地高额的雇员薪资、退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来舒缓财政状况的巨大压力,但此举很快遭遇到力量强大的汽车工业协会的抵制以及公务员阶层的反抗。面对刚性的福利支出,政府经常选择拆东墙补西墙。底特律180亿美元负债中,大约有35亿美元属于养老金缺口,另有大约64亿美元为退休职工其他福利支出,其中主要是医疗支出。

在税源残酷流失的生态下,政府理当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收益作为补充,然而,在底特律除了汽车业外再也找不出第二条可以为财政“输血”的产业管道。统计资料显示,底特律80%的经济依靠汽车产业,产业的单一直接造成了财政收入风险的聚集。问题的关键在于,底特律市政府并没有像芝加哥和匹兹堡等工业老城市那样全力向金融和绿色经济转型,而总是试图通过增加企业税基以解燃眉之急。

另外经济增长乏力令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堪忧。底特律市政府只得将希望寄托在发行公债上。的确,借助于美国3A级国家信用,过去10年中,底特律地方债的发行一路绿灯,发行规模冲至170多亿美元。然而,当密歇根州政府在两年前翻开底特律的财政账本时,该市高达120亿美元的长期债务令所有审计人员呆若木鸡,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迅速出手,将底特律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汽车之城”的融资通道随即被迫关闭。

中国地方债问题更严重 媒体别笑“底特律”

那些偶然或是必然的导致底特律破产的原因似乎正在中国某些城市身上显露端倪。就在底特律申请破产之前不久,重庆市高层高调喊出要把重庆建成“中国底特律”的口号。把一个末路英雄当作榜样,这是否是一件不靠谱的事?对中国来说,地方政府宣布破产似乎还不会成为现实,但这并不等于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不存在类似底特律的问题。这些以底特律为标杆的中国城市,都在真实的底特律走向破产的现实面前被证明,它们既缺乏对这个城市的了解,也缺乏对自身产业发展的清醒认识。

底特律的破产也为中国地方债拉响劲爆。当前中国部分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可能已触及安全线。尽管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许负债,但搞城市投融资平台负债、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现象很普遍。行政主导下的城市化,不仅会让地方政府有持续的投资冲动,而且不遵循市场规律的产业聚集,其发展很可能不具可持续性。一旦产业发展失去后劲,可能导致投资浪费、人口大量迁出,留下鬼城。眼下,靠卖地支撑还债已经是许多地方政府公开的秘密。审计署2012年11月-2013年2月对36个地方政府债务情况进行了抽查, 结果显示,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两年来增长12.94%。一些城市甚至举借新债偿还旧债。

结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在过去的60年中,底特律便一直在走下坡路,随着传统制造业的日益衰落,底特律失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萎缩,财政收入窘迫,犯罪高发。而国内也还没有一个车企,可以称得上是国际化的企业。很难想象,如果国内哪个城市也破产了,当地的车企将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中国的底特律们之所以今天还能够更好地发展,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还没有完全饱和。一旦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不再增长,汽车产能过剩危险加剧,紧接着就是汽车产业在这些城市的衰落。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