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原创】相比近几年来智能手机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汽车生活显得有那么点“原始”。车载IT需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仅仅靠路边的山寨导航显然不能充分地弥补,自主品牌背靠国内低价而丰富的电子市场,此时大推汽车电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比亚迪的云服务、东风裕隆的智慧汽车、上汽荣威的数字化家轿、长安的车联网都在围绕汽车电子大作文章。

车还没造好,光想这些花里胡哨的配置有啥用?网络上其实不乏对自主品牌研发“不务正业”。不过伴随着手机将智能化带入大家的生活,汽车不再仅仅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A点到B点的工具,而是承载着A点到B点这个过程,是生活情趣的一种延展。

在一个尚未被满足的领域,自主只有“快跑”才能赢得一些优势。就连最伟大的汽车公司也不得不承认车辆开发与IT更新速度之间的鸿沟。一辆新车开发周期需要4-6年,而IT产品以年内已经多次换代。热衷于互联驾驶的宝马汽车从2001年开始推出iDrive系统,已经过了11年的时间,如今也刚刚更新到第三代。更不用提,很多产业链冗长的跨国车企哪怕在车内加一个USB,都要数年的验证。

和所有的新技术一样,自主品牌在汽车电子上的尝试,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细节上的用户体验。由于习惯了IT对于用户体验的快速反应,人们对IT产品的耐性,远远小于对其他耐用产品的耐性。距离这些新车推出已经有些时候了,一些车主也从最开始的“热恋”,到感情平稳期对各种小问题的“抱怨”。产品、营销、售前服务打破了传统,售后服务能不能快速跟上IT维护的需求,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除了更为严苛的体验要求,IT本身的更新换代升级也是压力,带来的成本也不小。话说一家车企为了在新车上市时博卖点,生造了前卫的科技概念,把系统委托外包给一家小技术公司,结果后续问题重重,车主抱怨系统封闭固化,升级能力根本跟不上,几千元的付出带来的体验还不如路边的几百元山寨产品。这就是典型的伤用户的做法。车载IT服务并非卖车时吆喝个热闹,一卖了之,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巨额投入。

第一批用户的口碑将对自主品牌的IT逆袭之路的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杰弗里?摩尔(Geoffrey A.Moore)所著的《跨越鸿沟》里面谈到,科技公司的产品进入市场,首先面对的是由早期技术热衷者和爱好者所主宰的早期市场。这些早期的采用者不会拘泥于公众的看法,更尊重自己的选择判断。在产品初期,品牌必须要确保第一批用户对产品非常满意,从而才能形成口碑,从而为实用主义者在选择产品时提供参考。

因此,现在还很难说,依靠电子技术的优势,会成为最终的自主品牌逆袭的成功之道。自主在IT跑道上跑得快一步,这是不争的事实,到底能跑多远,还是个未知数。汽车电子不仅是要技术新、速度快,更重要的是用户体验。如果只是噱头,缺乏实质,甚至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那么不仅一波“抢先吃螃蟹的用户”可能被伤到,而且车企所期望的跟随者也不复存在,甚至会损害原本就不强大的品牌形象,以后的进阶将更为艰难。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