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东风日产正式发布了其自主品牌——“启辰”。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的东风日产也将成为继广汽本田、上汽通用五菱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品牌的合资车企,实现双线发展战略。
自主品牌,本来挺容易区分的一组词,但在合资企业的折腾下却演变得复杂起来。原本泾渭分明的合资和自主却也出现了新的混血名字——合资自主品牌。有理由相信,东风日产将不是合资自主品牌的终极者,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合资自主品牌或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一股风潮。
合资企业为何热衷“自主品牌”?
随着国内竞争格局的多样化,自主品牌不再是原先的单一形式,国内汽车市场也由原先简单的自主和合资两大阵营延伸出合资车企下的自主品牌。当然,关于合资自主品牌是否属于“自主品牌”的讨论自有专家学者“咬文嚼字”的去认定。
从广本理念、上汽通用宝骏到如今的东风日产,合资企业很显然已经对“合资企业自主品牌”这一产物有了普遍的认可。合资品牌发布自有品牌俨然已成中国合资车企新的发展风向。
但是,这股“自主品牌”热潮绝对不能证实合资企业的“品格高尚”,通过数十年的交道,至少中国从业者应该都清楚的认识到,若不是利益的驱动,外方绝对不会轻易的将“技术、品牌”这些命根子轻易的拱手相让,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个道理是恒相通的。
但,为何合资企业如此热衷推广“自主品牌”?
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概念的兴起,缘于广本,更是在07年中国政府对自主品牌大力支持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对于合资企业,推广“自主品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随着中国市场的竞争激励,消费者对汽车技术的苛求也让合资企业对汽车产品的技术跟进不敢怠慢,外资企业核心技术的本土化工作自然史顺理成章之事。
也只有对核心技术的本土化,才能够使合资企业更灵活的应对本土的需求,强化市场反馈速度,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对“技术研究中心”的一种概念上的包装而已。
上海通用泛亚技术中心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而上海大众更是推出了有中国团队参与的自主产品—朗逸,基于德国大众B级车平台开发全新一代帕萨特也已面市。从技术转化和产品研发的角度来看,中国团队参与设计和研发的工作早已有之,只不过是参与的程度深浅而已。而对于包括上汽在内的大汽车集团而言,更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利用市场的竞争完全可以争取到核心技术的研发机会。
另一方面,对于深根中国市场十数年之久的外资企业而言,已经深谙政府在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因此顺从当地政府的意志也是企业热衷“包装”的根源。
合资频推自主品牌的伪真亲善
对于合资企业别出心裁的创造出“混血”自主品牌,不同专家有着不同意见,赞扬者有之,持阴谋论的亦有之。虽然可以肯定的是,相比简单的“市场换技术”策略,混血自主品牌无疑是中国市场的又一进步。
理论上,合资企业下的自主品牌,中方和外方共同拥有股份,也自然拥有更多的合资企业下的技术资源可借用,而其中最直接的自然是平台资源。相比合资公司外方对技术的保护,中方可以名正言顺的参与外资技术的本土化改造,可以接触到核心技术。如果能够获得合资企业的成熟平台资源,对于新车开发自然是事半功倍,短期地从产品终端来看,这样的模式比起国内其他纯粹自主品牌更具有先天性的优势。
但,实际上,我们对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不该再抱有“幻想”,合资毕竟是合资,冠上自主的帽子,那也不过是“伪军”。
而到目前为止,虽然广本理念已经创立三年有余,年年都被摆在展位上,但是在除了展台上的车型外,至今仍未见关于产品量产、网络筹建的相关消息。是不为,还是不能为?不得而知。
或许对于本田而言,理念仅仅是外访虚拟的一个诱饵,让你感觉唾手可得却又遥遥不可及。同样的,对其他合资企业而言,也有这相似的想法和目的。联想到过去在引进外资的浪潮下,当时看到外资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激动得不能自已的表情,将自己原先积累了一套看似“落后”的系统纷纷抛弃。为了波音,我们放弃了运10;为了桑塔纳,我们放弃了上海;在合资企业试图技术垄断的影响下,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不过又是一次的“糖衣炮弹”。对我们,是否能不乱阵脚?值得关注。
合资频推自主品牌,“真亲善”OR“伪共和”?在笔者看来,区分“真亲善”还是“伪共和”的关键并不在于核心技术的转化,而是对品牌的培育过程。不管是广本的“理念”还是通用的“宝骏”相比母品牌而言,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度小得可怜。而要创造一个品牌,无疑需要巨大的品牌塑造投入,斯柯达刚刚上市就猛砸数十亿才能让其立足市场。亲历过过品牌创建过程的人都清楚,要塑造一个成功的品牌,并不容易。
如果合资企业真的有心打造“自主品牌”,那就须看合资企业在打造“自主品牌”上踏实的步伐和投入。这一点,是关键。
事物普遍联系,永远无法独自存在,都在中国合资不分彼此,技术你想藏也没有用,品牌也拴不住别人的心。自主品牌,还必须依靠“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