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某个国际知名轮胎品牌的技术人员聊天,专门问起关于轮胎产品本地化改造的问题。大家都知道,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日益壮大,大多数国际轮胎企业都会在国内设立独立的产品研发和测试机构,针对中国特色的道路状况开发新品或是对已有产品进行本地化的改造。

我感兴趣的就是,这些机构究竟是针对中国的何种路况,又进行了如何的本地化适应呢?面对我的疑问,这位技术人员坦言,其实,所谓的中国特色道路状况,就是路面条件特别差的代名词,大量的无铺装道路以及保养不善的坑洼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路况的主体。至于如何针对这种路况进行产品改造,其实说白了就是对轮胎进行强化加固,以应对坎坷路面造成的威胁。将轮胎的胎面、胎壁进行加固,听起来似乎挺好的,但殊不知如此一来轮胎将加大重量,增加车辆的燃油消耗,而行驶舒适性也将有明显的下降。但不这么做是不行的,前两年某些品牌型号的轮胎遭遇大量的鼓包状况,其实就是“本土化适应”不到位的结果。最后,这位技术人员总结了一句:中国车主使用的是全世界最坚固的轮胎,但是很可惜,也是最费油最不舒适的轮胎,这种改变恰恰是与轮胎技术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

其实中国的用车环境有很多特点,奇怪的是,它们几乎不约而同为中国车主带来的尽是麻烦。就好像说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吧,拿时下最时髦的缸内直喷技术来说,就因为中国的用油环境恶劣,而造成在引进的过程中障碍重重,一些偏保守的车企虽然拥有这项技术,但出于使用风险的考虑,在国内销售的还是旧技术,这不免遭到消费者的不理解,甚至让人感觉他们是在轻视中国市场。当然,与这些骂名相比,毅然引进缸内直喷技术的厂家其实也好不了多少,虽然在引进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适应工作,但在恶劣且水平参差的中国油品环境下,还是有不少先进引擎中招,这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其质量的失望,对厂牌的不信任。而为了适应油品环境,不少先进引擎对动力输出进行了下调,这不免要召来不知情的人们怀疑企业是出于成本考虑导致数据缩水。在糟糕的油品环境下,先进技术引进还是不引进?企业就如同照镜子的猪八戒,里外不是人。

同类的例子自然也少不了被车主们尤其是驾驶爱好者们经常诟病的离地间隙问题。托国内拉力赛水准道路状况的福,大多数车辆引进国内必须要调高车辆的离地间隙,否则,轻则三天两头刺激车主的神经,重则磕坏油底壳和其他部件,造成车辆的重大损伤。所以,一款原本好好的轿车,来到国内都不约而同有了点SUV的跨界,这样一来通过性是保证了,但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就打了折扣,这让整天想着“贴地飞行”的车迷们情何以堪!有些厂家不得已同时推出所谓的舒适底盘和坏路底盘版本,这种做法放眼全球也不多见。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