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合资自主与自主是敌手么?未必。是盟友么?可能。是对手么?也可能。

笔者认为,合资自主与单纯自主,是两条平行线,按照各自的方向前行,可以做到并行不悖,少交叉,不打架,不合并,不会被对方取代。但各自前进的方向一致,就是前方。只是相互能给对方一些逼迫和带动,速度不同罢了。

速度不同是因为此消彼长,你快我慢,或我快你慢,交替发力,互有胜负,决定各自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和投入。谁投入多,力度大,重视程度高,谁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前行。

速度不同,也与各自起点和基础有关。

合资自主是以原有平台为基础的创新,起步晚,初始阶段速度慢,但起点高,一旦起步便将有较快发展。但真正提升品质和速度并非轻易完成。因为过于依赖原平台,则没有自主;而过于依赖自主,又没有品质保证。合资自主的创新,需要重新起步,绝非易事。

而国内自主品牌已拥有逆向开发和正向开发的成功经验,经过十几年磨砺积淀,技术基础正在建立,创新能力正在释放,起点不高但基础相对雄厚,各类车型平台正在健全完善,速度均衡,新产品不断推出,而且动力压力兼备,实力能力都强,各自主企业庞大群体之间又有可能形成联盟,变得更加强大。只是车型中的自主核心技术不多,关键零部件对国外品牌的依赖仍难摆脱。自主品牌的创新,仍有难关需要突破。

合资自主与纯自主,各有各的难题,各有各的轨迹。他们沿着各自的轨迹分别前行,只要不离开创新的大方向,都可以健康成长,不存在谁威胁谁、谁吃掉谁的问题。在中国国内,多一些自主创新的企业,多一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多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多一些能够在核心零部件商攻关克难、独立研发的企业,对中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关键是大方向的把握问题。关键是合资自主能不能过自主创新这一关。还要看合资自主有没有主动性积极性。

如果合资企业就是把合资自主当成应景之作,权宜之计,他就只能生产怪胎,应付差事,只有产品,没有创新能力。

如果合资企业没有积极性,扔出旧平台,拿出的东西陈旧、廉价少创新或没有创新,产品没有竞争力;或者让合资企业的一部分闲人放手自己鼓捣新产品,东拼西凑,既没有原有的成熟技术,有没有独到的创新技术,或者干脆照搬合资零配件,组装合资老产品,产品同样没有竞争力,而且在合资企业里,这样的产品根本没有地位。这两种方式产生的产品会很快短命,合资自主将自消自灭,对自主品牌就更构不成威胁了。这样的合资自主不值得争议。

真正值得刮目相看的合资自主产品,是合资企业充分领会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良苦用心,以创新为目的,积极主动集合中外双方优秀人才,专项投入,专门队伍,专门平台,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融合集成,吸纳消化,创新研发,形成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含量的自有品牌产品。

国家有关方面强调的合资自主,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合资自主,是中国境内中外合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这样的研发创新可以让中国持有自主知识产权。而这种创新将摆脱合资企业只能组装、不能研发的窠臼,是活力的保证。这将使合资企业尝到甜头,产生动力,自觉创新,积极开发合资自主新产品。一旦合资企业发自内心而不是出于无奈集中主要力量研发具有创新意义的合资自主新产品,就会拥有产品矩阵,体现创新实力,后续潜力充实。合资双方因此各自获利。

即使是这样的产品,也不足以构成对纯自主品牌的冲击和打压。在自主品牌逐渐成熟、先走一步、已经形成初步规模的前提下,上述创新型合资自主与单纯自主,只能说是双峰并峙,并行互补,各自占有细分市场,各自拥有客户群,最大的可以预见的冲突有可能是共同瓜分同一个市场,平分秋色。但市场不让合资自主与自主瓜分,也难免让合资自主与自主瓜分。留给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合资自主一定的市场空间,并非坏事。

不是敌手,但很可能是对手。对手是相对应而生存的,互成制衡之势。这也不足为惧。合资企业这么多,合资产品层出不穷,中国自主品牌都走过来了,再多一个拥有中国元素的合资自主,又何惧哉!

中国自主品牌不必在意对手是否强大,关键是让自己强大。不必树敌,而是把敌手当对手,向每一个对手学习,把对手当盟友,让自己不断壮大,既包容,又超越,这样,才可能更快出类拔萃,在世界脱颖而出。(文/中车网特约评论员 丹东晓程)

本文为中车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