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辞旧迎新之时,也是很多好事之徒总结过往,展望未来之际。我作为其中一员也不能免俗,不过每年展望一次似乎有些繁琐,索性一次展望个十年八年的。

随便写一下未来十年商业世界的五大趋势:

未来不是电子商务与实体店铺的竞争,而是物流体系与实体店铺的竞争

针对前段时间马云与王健林的那个对赌,除了有关部门应该对其公开赌博的行为开展批评教育工作以外,在下认为两人的对赌并不在同一层面:未来多数实体店铺针对电子商务将很难再找到竞争优势,前者几乎注定将要成为电子商务的打工者,真正存在竞争关系的却是实体店铺与今天的物流体系。

今天苏宁电器的转型已经告诉我们,消费者先在实体店铺看货,然后再到网上下单的交易模式具有更优的用户体验(可惜的是,用户在苏宁和国美的实体店里看货,却在京东的网店上下单)。未来随着商业地产租金的进一步上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不断优化,店头沦为网店取货点也将是一种主要的实体店与电子商务的协同模式。毕竟没人愿意每天收到十几个不同的包裹,况且一天收十几个包裹对于物流体系而言也是一种低效率的模式(很多人也不是随时可以接收包裹的,例如不在家等情况)。因此将现有的小型实体店改造为电子商务取货点,所有订单全都运到取货点,再由购买者在方便的时候集中拿取,这样的交易模式将更有竞争力。

因此,在新模式下,实体店要么沦为增强用户试用感受的前端服务平台,要么成为用户集中取货的后端中转站。无论哪种定位,都将对现有物流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前端服务平台,实体店既是“试衣间”,又是仓储站;而作为后端中转站的实体店,则直接揽下了点对点快递员的生意。

王健林输给马云是注定的,也许十年后的万达广场将被改造为若干仓库,当然万达广场依靠类金融模式开发的这些商业地产的最终埋单者主要还是被他们忽悠进来的中小商家。

未来十年,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将是电子商务公司

今天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看似定位各异,但在下认为未来十年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将转入电商行列,或者换句话说:不能达成交易的互联网公司是缺乏价值的公司。

当前,全球的网站实际是按照从让用户“知道”、“找到”、“买到”和“反馈”这四个环节布置自己的商业模式的。在这个链条上,有些公司仅仅聚焦某一个环节,例如媒体类网站,有些公司则横跨多个环节,例如淘宝。如果上述四个环节是分裂的,那么对于用户而言这显然有些漫长和低效率,未来这里也极可能走向扁平化的方向。

以google为例,尽管今天google的利润来自定向投放的广告,但google大量非盈利产品以及仍就躺在实验室中的产品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棋局,李开复曾在一篇微博中说到google极可能在未来收购一家汽车厂家,并实现他的无人驾驶系统和google earth的完美结合。再加上google掌握了移动互联时代最核心的一块阵地,安卓系统将帮助google在下一个十年进退自如。届时将有大量商家需要依赖google才能做成生意,google绝对是能够改变世界的一股力量。从这点看来,几年前我们的政府踢走google绝对是大错特错,百度在搜索引擎以外的方面完全不具备替代google的任何资格。

未来十年,无论是媒体类网站、搜索引擎、社区、论坛还是色情网站,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为了实现直接销售而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只不过有些销售的是数字产品,有些销售的是实体产品,而实体产品的销售模式则需要今天的实体店铺为其打工而已。

长尾理论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世界的前一个十年,对商业模式构建者最为重要的指导理论便是长尾理论。下一个十年,绝不是长尾理论退隐的十年,恰恰相反,该理论讲进一步发挥作用。

人类欲望和需求最大的特征就是多样性和复杂性,而此前被商界普遍推崇的所谓二八定律只能满足能够带来80%收益的20%的需求,剩下的80%的需求却被遗漏了。互联网经济由于采用了完全有别于传统商业的交易模型,经营者变得有能力去挖掘那些以往被认为是低价值的需求。当年能够解释长尾理论的最佳案例就是亚马逊书店,由于他没有实体的书架,所以他可以在理论上容纳超过全球所有图书馆的书籍。只要有需求,你便有机会找到想要的图书,这在传统书店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未来长尾理论将进一步发挥作用。由于大量创新应用的出现,例如APP Store里面的应用早已超过200万个,一方面人类及其小众和个性的欲望或需求都有机会得以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应用的出现,人类新的欲望和需求也被释放出来。于是二八定律发生了改变,80%的需求由于能够被充分满足,并进一步激发新的需求,他们对应的将不再是仅仅20%的收益,而是远远大于20%。

例如百度知道,原本只是一个让大家在上面提问问题的地方。当你有一个问题不知道问谁的时候,可以随便百度一下,通常你都可以找到一个差不多靠谱的答案,这比你问身边的人要管用得多。而百度进一步将这些信息分类、整理,一个个用户的问答立即变成了极具价值的百科全书。虽然百度知道仅仅是维基百科的一个差劲的翻版,但用于百度巨大的流量和不受中国政府的管制,他仍然可以释放无限潜能。在以往任何一个时间,谁能想到把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搞定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呢?

社会主义将在局部领域战胜资本主义

虽然这个标题有悖于我的信仰,但作为一个力求客观的人,我还是不得不写下这个即将发生的事实。

这个念头源自海底捞的案例,在海底捞工作的员工普遍感觉到这家公司的人性化,他们包办了员工大量的日常需求,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企业范围的一种翻版,而且是一种成功的翻版。

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个企业当中成功,却在数十个国家惨败呢?

这同样源于人类欲望和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如果资源完全交由一个国家的某个机构负责分配,除了会滋生腐败以外,最大的问题是这个机构最多只能按照二八定律,满足那些能够带给国民80%满足感的20%的需求。其实这20%的需求无非就是吃饱、穿暖以及有个狗窝住而已。

企业范围内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是由于:第一,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员工在各企业之间的迁移壁垒远远低于公民在各国家之间的迁移壁垒。这意味着企业内部的社会主义是先笼络了一篇需求相似程度很高的员工,然后再通过计划经济(配给制度)集中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二,企业内部实施配给制的复杂度远远低于国家范围,而且海底捞这种企业,他们向员工提供的生活保障也并非员工需求的全部,很多东西还是需要靠市场实现的。第三,由于员工可以自由选择企业,企业也可以自由选择员工,因此这等于给了企业负责分配资源的管理层一种监督机制,也有效杜绝了企业的腐败问题,但社会主义国家却不能。

未来十年,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内部的沟通成本,也就是交易费用将不断降低,按照菲利普·科斯的分析,企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的社会主义,企业外部的资本主义将成为一种长期并存的关系,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将在局部范围内战胜资本主义。

资源和市场驱动的增长模型将转化为以智力为驱动内核的增长模型

过去300年,资本主义的驱动模型是依靠资源和市场实现的。也就是资本需要找到足够的资源才能实现生产,有了产品又必须有充足的市场才能完成整个循环。早年的殖民地时代之所以不能持续是由于殖民地这种半奴隶经济只能解决资源问题,确无法解决市场问题。毕竟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市场是有限的,随着生产规模和效率的不断变化,原有的那些市场已经不能再满足要求,殖民国必须释放被殖民国的市场才能解决自身的增长问题。

此后,虽然殖民地经济模式解体,但依赖资源和市场的模式依然存在至今。眼下,随着各种资源的日趋枯竭,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加起来接近全球人口一半的大国市场的崛起,资源矛盾从来没有向现在这般突出。资本主义的增长模式必须转变。

幸好,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大家有能力放弃过往那种粗放式的增长,盯着20%确实可以带来规模经济,但不能脱离资源基础。未来的生产安排将不断按照每个消费者的独特要求不断细分,规模经济必须以新的形势存在下去才可能适应未来竞争的要求。例如模块化生产,这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商的创意,也是几乎所有领域,包括软件领域的想法。未来的商家需要一方面以生产领域的规模化生产,通过相同的底层技术,另一方面却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截然不同的产品。

此外,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促使商家需要找到减法经济的点子,能够让消费者在减少资源占用和环境占用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当然这种满足感绝不仅仅是由高尚感带来的。这绝对是一个伤脑筋的事情,但是未来经济必须以这种高智商的内核驱动。(文/张晓亮)

本文为中车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