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诸多国家逐渐恢复正轨,特别是美国,工业水平已经超越了欧洲。而在这一期间,亨利福特的T型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纷纷进入家庭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车”,并且使美国开创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汽车繁荣时代。
此时,在大西洋的彼岸德国,已经不少人也意识到开发一款国民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经济、军事还是政治上。纳粹党党首希特勒约见了保时捷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俩人一拍即合要让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拥有一辆轿车,他定义的轿车为:售价要低,空间要能载两个大人三个小孩,最高时速能达到100km,后期保养维修费用要低。
甲壳虫应运而生
然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约5万辆的甲壳虫反而大量被投入战事里,只有630辆被投入民用。至战争结束,甲壳虫又再次投入生产。时值战后,欧洲经济百废待举,甲壳虫的经济耐用性正好适应了这种形势,立刻成为欧洲最畅销的车型。并且在1972年,甲壳虫达到15007034辆的总产量,打破了福特T型车的生产记录。
1998年大众公司推出了全新打造的、更为现代的“New Beetle”,主要瞄准女性客户,并且开始向全世界供应。New Beetle采用了大众高尔夫相同的底盘结构,在外形设计保留了老款甲壳虫的设计风格,同时拥有8种靓丽的色彩和动感的线条,2.0 升的汽油及 1.9 升的柴油两种动力组合。
到了2011年大众汽车在上海车展全球首发了第三代甲壳虫,它不仅采用了涡轮增压(1.2T&1.4T&2.0T,部分1.4T为涡轮+机械增压),而且还推出了沙丘越野、R-Line以及红粉佳人等众多个性版本。而此时甲壳虫的销量神话已经不在,面对持续下跌的销量,大众希望采用充满个性的特别款甲壳虫来打动中国消费者。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数据显示,甲壳虫2016年全球销量2.5万辆,2017年全年销量在1万辆左右,而同级别的MINI销量达到了37万辆、奔驰smart达到了13.5万辆。中国利好的市场没有拯救甲壳虫衰微的发展势头。
此时国内的汽车市场“SUV风”正刮的风生水起,消费者们更倾向于更大型的轿车和SUV,加上碍于进口的身份,甲壳虫的售价并不具有很高的性价比,最终只能成为一部人喜好的小众车型。
忙于对电动汽车的推动,大众砍去甲壳虫,未来将更多的经历转移到I.D. 系列的纯电动车型上,并且决定不会生产电动甲壳虫。从生产至今,81年的时间里,甲壳虫累计销量突破2350万辆,陪伴了大众品牌的大半辈子,甲壳虫的落幕,已经不仅仅是停产一款车型那么简单,它更是几代人共同的情怀载体,精神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