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首次汽车毛利率转负
5月24日美股盘前,小鹏汽车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财务数据。财报显示,第一季度小鹏汽车营收为40.3亿元,同比下降45.9%,市场预期为42.2亿元;净亏损23.4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17亿元,市场预期为18.98亿元;毛利率为1.7%,去年同期毛利率为12.2%,2022年第四季度为8.7%。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小鹏的汽车毛利率跌至负数为-2.5%,这是小鹏汽车近三年以来首次出现负数汽车毛利率。
对此,小鹏汽车方面表示,毛利率同比和环比减少主要由于一季度价格战中小鹏进行“新春调价”销售促销增加,以及新能源汽车补贴届满所致。由特斯拉在去年年底掀起的价格战在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扩大,小鹏汽车在“新春调价”中对旗下产品进行2万-3.6万不等的价格调整。
而整体上低于市场预期的背后则是小鹏汽车在今年一季度销量的大幅下滑,放弃利润参与价格战并未让小鹏汽车在销量端收获足够市场回馈。据小鹏汽车官方,今年一季度,小鹏汽车销量为1.82万辆,同比下降47.3%。从销量端的败退到业绩表现的滑坡,不难发现小鹏汽车正在面临成立以来的至暗时刻。
第二季度的业绩指引,小鹏汽车也略显悲观,预计二季度汽车交付量将介乎2.1万至2.2万辆,实现营收45亿元至47亿元,将会同比减少约36.8-39.5%。4月份,小鹏汽车销量7079辆,即意味5月份、6月份小鹏汽车的销量仍将“原地踏步”。与同期的蔚来、理想相比,小鹏已被甩在身后,同时,还被如哪吒、零跑等新势力后起之秀赶超。
此外,小鹏今年一季度上市的改款新车P7i也并未帮助小鹏汽车彻底扭转颓势,环比来看每个月仅有1000辆左右的交付增长。对于P7i,何小鹏称,新品P7i的订单表现超出预期,但由于供应链问题,P7i产能不能满足交付需求,6月开始,小鹏汽车将和供应商大幅提升零部件产能,进而放大p7i的销量贡献。
4季度月交付量目标2万辆
虽然一季度表现不及预期,何小鹏及管理层仍对外界释放积极信号,“2023年第一季度,我对公司的战略、组织和管理团队进行了果断地调整。有信心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打造产品销量、团队士气、客户满意度的品牌口碑正循环。”即将在6月上市的新款车型小鹏G6,是何小鹏翻盘的信心来源。
何小鹏表示,“我相信G6将会成为中国价格介乎20万至30万元的新能源SUV市场最受瞩目的热销爆款之一”、“从2023年7月开始,随着G6和其他新品带动销量环比的快速增长,小鹏汽车期待2023年4季度的月交付量目标增长到2万辆以上,运营现金流也将相应转正。”
刚刚过去的5 月 23 日,小鹏 G6首款量产车正式下线,该车是 SEPA2.0扶摇架构下的首款战略车型,在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已经完成首发亮相。SEPA2.0平台优化了研发效率,节省成本并提升产品体验。根据已披露信息,新车搭载Xmart OS 4.0系统,采用了800V高压平台、3C电芯,最高续航达755km。
而根据规划,小鹏汽车在四季度还计划推出一款7座纯电MPV,内部命名为X9。到2025年小鹏汽车的产品矩阵中将有10款车型,主力价格聚焦于20万-30万元。然而,何小鹏以及管理层向市场传达的信心未能弥补业绩下滑影响,财报披露后,美股开盘小鹏汽车一度跌超12%,截至24日美股收盘,报8.65美元/股,收跌5.05%。
阶段性组织架构调整完成
从新势力领军到品牌敬陪末座,小鹏汽车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其转折点是小鹏汽车去年G9的上市失利,也是小鹏汽车一系列动荡的开始。彼时,何小鹏还曾乐观表示,“企业将积极行动回报股东支持,目前股价处于被低估的至暗时刻,G9将开启强劲新产品周期,并成为拐点。”
然而,G9的上市失利彻底将小鹏汽车推入泥潭。随后,小鹏汽车开始组织架构层面从大动手术,这一轮持续大半年的组织架构调整在上个月迎来尾声。4月12日,小鹏汽车方面称,“阶段性的组织架构调整已完成,在更精简、更高效运作的组织以及更有竞争力的人才体系下,我们对市场份额的增长和销量的恢复充满信心。”
小鹏组织架构调整的一大重要关注点在于今年年初的空降而来的总裁王凤英,调整小鹏汽车的产品规划和经销体系,则是王凤英的重任。
据何小鹏透露,“目前小鹏已完成了渠道的扁平化管理,建立了对于前线需求响应更快的中台。未来,将对现有销售网络进行优胜劣汰,提升渠道的整体作战能力。在提高一二线城市销售网络效率的同时,将在三四线城市引入更多优秀的经销商合作伙伴,以支撑小鹏未来几年在15-35万元主销价位段的产品布局和销量目标。”
从组织架构到产品布局,小鹏汽车已经完成全面调整,下一阶段的重头戏在于小鹏G6能否打开局面。小鹏G6的直接竞争对手为特斯拉的Model Y,国产Model Y虽然已经上市超过2年且并未换代,但其仍是国内市场上的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今年1-4月,Model Y累销12万辆是国内中型SUV市场的销冠。此外,小鹏G6也面临深蓝S7、极氪X以及别克E5、飞凡R7等新老品牌的车型竞争,其实际表现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