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车企都喜欢追求大,小的希望变大,大的希望变得更大。但规模的绝对数字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当下的竞争风险和格局下,对盈利能力的追求,要远胜于对绝对数字的追求。

在“大时代”下,一方面合资巨头和国内自主企业都在追求规模、品牌上的扩大,以此来寻求成本的降低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在企业经营上容易陷入僵化,历史上被小企业打败的大企业不胜枚举。

北方,打造“大北汽”早在北汽收购萨博部分资产之前就已经被提出,甚至上升到“政府任务”这个层面,显得有些偏离本质。为了追求规模,北汽层先后对克莱斯勒(2009年5月赴美谈判)、沃尔沃(面谈失败)、欧宝(2009年9月通用取消出售)抛出橄榄枝。

但最后收入囊中的唯有萨博的部分资产。在此前2007年,其对福汽就有收购意向,但未谈拢,收购长丰被广汽抢先,最终与福汽达成框架协议才让北汽稍感安慰。

目前,北汽集团主要依赖于北京现代、北京奔驰以及北汽福田,其在狭义乘用车方面的自主能力仍然很弱。收购的萨博平台还没有创造盈利,此前开发的E系列也销量不佳。对此除了继续在合资品牌上发力来维持集团正常运转外,加强自主业务的盈利才是实现“大北汽”的根本途径。

南方,打造“大广汽”也随后被广汽集团提出。广汽在2006年以后除了广本广丰这两家日系企业之外,先后广汽三菱、广汽吉奥、广汽日野、广汽菲亚特等整车合资企业,近日讴歌又落户广汽,其路线依然遵循着大量合资来填充整体实力来打造。

而于此同时,所谓的“两条腿走路”的自主部分仍然差距不小,即使今年前5个月,广汽乘用车实现盈利1.2亿元,但相对于主要利润来源的合资企业而言,基本可以忽略。

此外,“大广汽”的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在利润来源上,高度依赖广本广丰,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迟迟难以引入更多车型,让“大广汽”颇有些“名不副实”。事实上,调整结构,打造更多的利润点,实现均衡稳定的发展,是广汽较好的一个出路。

由于广汽在规模上的追求,近几年几乎是爆炸式发展,很容易让很多项目难以精耕细作,深入挖掘。比如就小型车、自主SUV的两个领域的深入挖掘还很少;广汽菲亚特至今也只有菲翔一款国产在孤军奋战等等。

上述两个企业是我国所谓“四小”中的两个。在另外两个企业的中,奇瑞、重汽近几年也纷纷对扩大规模情有独钟,但效果却存在很多分化。而“四大”本身的规模已经很大,少则两三家合资企业,多则四五家合资企业,几乎让整个企业成为“被瓜分的对象”、“帮助多个企业瓜分中国市场”。

不过,这四家企业在自主业务上,却几乎清一色的是短板,除了上汽较好外,其他对集团整体的利润贡献占比很少。这一点,所有车企都应该跟长城学习。其没有合资整车厂,在十多年的经营中,2012年前三季度,所有上市公司中,长城以38.41亿元在净利润排名第一,比第三名的广汽集团要多出一倍多。

从政策面上来看,国家鼓励车企进行兼并重组,也暗示了此前“四大四小”按资排辈的模式将不再成为主流,未来盈利能力更强、企业实力更强者将在兼并和合作中处于优势地位,这远比单纯的追求合资品牌数量和档次、企业规模,要重要的多。

对此,所有车企都应该敲醒警钟,改变单纯的通过追求规模来扩大盈利的方式,转变为有选择的进行某些领域的“精耕细作”,拥有对盈利的强大能力。(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