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走向世界所欠缺的,一方面是在技术水平上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与世界的互动、互信上,并不被看好,至少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而且摆在眼前,是包括人口红利、低原料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步的减退。对此,中国离具有全球竞争力还有多远?
前不久,根据华尔街投资研究机构Sanford C. Bernstein的研究称,中国汽车生产商离具有全球竞争力还有大约10年。该研究机构表示,想要缩小差距,自主品牌需要增加研发方面的投资。该机构所发布的数据,并非空穴来风。
我们本土企业在研发支出方面,确实和外资有非常明显的差距。根据中汽协的资料显示,中国本土车企研发支出不足营收比例的2%,该数据目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而要知道,中国企业的营收,在总体规模上,与国外巨头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绝对值上有着很大差距。
更重要的是,这种差别,在受到企业经营、思路心态的限制之下,难以得到改变。中国企业之间对于技术上鲜有合作,一方面,都知晓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但却在巨大的投入与来自同业之间快速的模仿、外资品牌优势的压力之下而耿耿于怀。
因此,有时候你可以看到你,国内车企往往是通过基于合资、模仿、扩大国外市场、过大国内市场来将企业做大,而很难实质性的做强,这也同样解释了中国车企往往集中于低端化,而遭遇合资品牌,往往处于劣势的尴尬境地。
【中国车企从生产环节就落后于外资方】
实际上,纵使在走向全球的路上,完成了80%,另外20%也是无法忽视的天堑。而随着外资不断在华扩产、引入廉价车型,中国车企必须加速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否则为时晚矣。
在上述机构的评价之中,对上汽和吉利有着较高的评价。有意思的是,这需要Bernstein团队仔细的拆解吉利EC7车型的引擎,来进行判断,这既是铁证,也说明唯有拿出硬功夫才能被人承认,实属“天大的讽刺”。
这是中国车企普遍面临的尴尬。当中国车企纷纷降价开始打起来“价格战”的同时,车企更应该记住的是2009年在折戟俄罗斯的往事,也更应该记得当巴西提高关税之时,中国车企所濒临“崩盘”的脆弱体系。
海外市场的确可以提供更多的舞台,但没有硬功夫,中国车企有可能会成为市场开拓的“先驱”,而死在沙滩上。正如此前,或许汽车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更为不拘一格,能多出几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汽车乔布斯”,此时显得比“福特”时代更为需要。
在生产线上,我们模仿福特,已经很接近了,但如今的竞争方式,早就不再比较的是“谁的手工效率高”,而是真正的告诉外人“谁做的足够好”。而以前,我们太关注大的数据,国内第几、销量多少万、增幅百分比等等,但却忽视了一些本应该拿来细细思考的细节。
比如当带着全家开车出门的时候,发现车内拥挤的空间;冬天从车缝中灌进来的冷空气;蹩脚的后视镜设计;启动时如同音乐厅般的的噪声……太多这样的细节,思考如何去彻底予以解决,要远比关注销量增长与玩儿资本游戏更为有意义,也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我们才有可能拿出车来,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说:“你看,我们做的已经不错了吧?”
什么时候我们认清了这个逻辑,而不是单纯的玩儿资本、抢市场,“一直模仿,从未超越”,那么或许这10年内,中国车企便可跻身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车企行列中来。(文/中车网 孙平涛)
注: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