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自主产品在近十年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在汽车市场“洋品牌”与自主品牌的抗衡中,“中国造”无论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用户忠诚度,仍存在差距。
“民族产品”,在中国汽车起步阶段被经常反复提起,但是品质不可靠的产品让现实的消费者认为是企业在打民族悲情牌。由此,为了提升自己的品牌和声誉,在当前“洋品牌”的整体影响下,很多品牌回避中国造、千方百计找一个洋背景、大力宣传“美国、德国、进口原装”。
不过,在中国消费者仍青睐“洋品牌”的氛围中,部分民族企业却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非常策略,纷纷旌起“中国造”之大旗,从中华到吉利,一股中国风在汽车行业刮起。而其中,民企长城更是彻底:2010年初始,长城汽车向社会公开宣告,其品牌口号——“中国造、长城车”!
“中国造”是底气,还是民族悲情?
从7月份开始,民族企业长城汽车大力度在中央1套的焦点访谈、中央2套的经济新闻联播、中央4套走遍中国、和中央3套的黄金强档分别投放了15秒的品牌广告,主打口号“中国造长城车”。
“中国造长城车”提出这一口号,究竟是宣泄一种爱国情感,还是体现信心、实力和底气?有人认为,敢于公开打出中国造,说明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底气和实力。也有人觉得“中国造”或许只是企业的作秀行为,只不过是民族悲情牌的老调重唱。
中国造,并不单单是企业的责任,很明显,在如今中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制造形象的转变,试图通过“中国造”的概念来扭转之前一直存在中国产品的“质低价廉”的思维模式。6月28日起至8月8日,继“中国制造”电视广告片去年底在美国播放之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新闻频道再次播放,累计播放次数将达到约400次。
但,对于企业而言,要摆脱“民族宣泄”的帽子,再提“中国造”,还必须需要魄力,产品必须经得住市场考验。如今的自主品牌汽车,已不同于前几年,国内有实力几个大品牌奇瑞、吉利、长城、华晨、比亚迪等都在创新研发能力、硬件设施方面下足了功夫,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当初简单的外形模仿上升到对“研发能力”的投入,从“修车排队”到“十万公里产品测试”,自主产品的品质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最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来证明,用硬实力彻底摆脱“中国造”低质低价形象。
“中国造”是中国汽车市场必经之路
去年,中国全年汽车销售1364万辆,增长46.2%,跃升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和消费市场。在千万辆数字面前,中国汽车工业并不值得庆祝,庞大的数字并不能掩盖自主产品的缺失。
要成为汽车强国,则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才可以。纵观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之所以能够称为汽车强国,不仅在于汽车产销量高,更在于他们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车核心技术。对当下的中国而言,“汽车强国”应该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目标与理想,真正意义上“中国造”的内涵是“做品质最好的中国汽车”。
如今的自主品牌汽车,已不同于前几年。国内有实力几个大品牌奇瑞、吉利、长城、华晨、比亚迪等都在创新研发能力、硬件设施方面下足了功夫,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技术、产品研发及开发的软件上,要迎头赶上具有百年历史的跨国汽车品牌,必须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近年来,自主品牌对研发中心的投入越来越大,从原先对“汽车外形”的关注也深入到对“基础核心技术”的重视。同样,汽车走出国门的步伐正在加快,他们不仅在海外建厂、建立地区性总部,还开始有选择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而这,仅仅是自主企业成长的一个缩影,同样的民族企业吉利更是在年初通过收购的方式纳入了澳洲变速箱企业DSI,8月完购VOLVO。不管民企也好,国企也罢,“中国造”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打实的投入。
“中国造”,是对品质的一个诺言
一个负责任、志存高远的企业,不能搞“一锤子买卖”,它生产的产品,尤其是汽车,必须向社会负责必须有值得信赖的品质保障。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咬定品质不放松”,用实际行动证明并树立起“中国造”的品质。
在产品技术和质量方面,与合资品牌和跨国公司相比,当前中国自主车企存在劣势,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最基础的是我们的产品品质还存在着差距。要想改变用户这个认知,必须在根本上下功夫。品牌的竞争最基础最根本的还是产品品质的竞争。
“中国造长城车”的口号,虽然气势了得,也预示着自主企业不甘落后的决心,但是要真正的实现,还需要踏踏实实的做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