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两会之前,有关大部制的改革讨论不断,相信这也会成为两会重点。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稿)》。该草案已列入十八届二中全会的议题之一。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包括民政部扩大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权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整合,成立专门的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国家海洋局扩权,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权限;铁道部与交通运输部有望整合……甚至有不少专家学者建议取消发改委,成立改革委。

部分内容与汽车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诸如铁道部与交通运输部的整合、成立专门的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尤其是取消发改委。

相信这些新政策都会给人联想,对我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本土车企将产生哪些影响?

笔者觉得,无论怎么调整,首先得明确改革思路,否则总在原地打转的部门调整方案,无异于劳民伤财。今年调过去,明年调回来,就想闲着无聊瞎扯蛋。

所有思路中,有两条原则至关重要,类似金科玉律,是政府的任何部门调整方案,都必须要遵守、坚持的。一是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任何调整都不能逾越于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确保调整方案的科学性,二是坚持民生原则,任何政策的最终诉求,就是关注和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确保调整方案的合法性。

如果违背了这两条基本原则,相信多数调整方案,既不合法更不科学。但令人无奈的是,在我国汽车行业,既不合法更不科学的政策,却是举不胜举。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号称汽车行业的根本大法,但从尊重市场客观规律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部最不靠谱的大法。

该政策的最新版是2009年的修改版,由工信部和发改委发布,其核心是培养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车企,而这几家车企早已内定,其姊妹篇《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于2009年初发布,明确了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支持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奇瑞汽车、中国重汽施区域兼并重组。简称“四大四小”。

长城、吉利、比亚迪等更具市场竞争优势的民营车企,却被排除在国家政策重点扶持之外。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内定好了几家车企,接着通过开源节流对这些车企进行具体扶持,开源方面包括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节流方面,包括拒绝其它车企或其它资本进入,如其第十七条规定,建立汽车整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退出机制,对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含现有改装车生产企业)实行特别公示。该类企业不得向非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个人转让汽车、摩托车生产资格。

这种人为干涉市场的赤裸裸行为,只会导致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状态。

除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等大法外,包括2005年2月21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等,都赤裸裸践踏着市场基本规律,保护着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我国汽车产业的政策传统,就是“偏国企轻民生”。保护大型国有车企的各类条例举不胜举,但至于汽车三包、汽车召回等紧密关系社会民生的条例出台或执行,却是举步维艰。

既然两会要对部门进行调整,作为汽车行业的从业者,笔者就想简单说句:对车企的扶持政策可以少点,对汽车社会的民生政策可以多点。只有放手车企去自由竞争,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本土车企。只有关注汽车社会的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文/中车网 程文兵)

注:本文为中车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