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杂志一篇有关“自主品牌已无活路”的专访引人关注,在该专访中,“一位业内的不愿具名的资深人士”认为,中国汽车工业未能抓住最好的时机,“丧失了时间上的优势,从业者一身暮气”;概言之,“机遇说”加“悲观论”,自主事业前途迷茫。“自主品牌中目前虽然有些企业可以赚点小钱,但长远来看必死无疑”,他表示“中国没有自主品牌更好”。此篇文章引发广泛关注,再次让自主的痛点弥漫开来。

与其纠结于自主事业有没有出路,不如先回到更基本的原点命题——在全球汽车工业利益格局中,后来者还有没有机会?汽车工业一定会有后来者,一个完全没有新兴力量的行业是不可想象的。但要成为这个新兴力量后来居上,必须要有打败或制衡传统势力的综合能力。汽车业技术、品牌、资金、专业等综合资源能力等门槛越垒越高,外来者或后来者的机会少成本高难度大。总之,不换思路,自主品牌没有未来。由此延伸而来的一系列追问是,过往的十多年我们管理部门、企业犯了哪些错?我们需要怎样清算和改善?

政策不利 产业导向失误

反思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之路,对汽车产业扶持的政策并不少,但从没明确提出鼓励自主开发的优惠政策;反而谁与外方合资,谁引进技术,谁就能享受优惠政策。因此企业没有自主开发的积极性。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不久前感叹“上当重组”,指出的就是有关部门缺乏整体的汽车战略,导致“九龙治水水泛滥”的局面。此外,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大多针对整车企业,对于零部件产业的扶持较少。”这直接导致中国的自主品牌行业“空心化”,从而造成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也严重影响了自主品牌的利润水平。

30多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路并未达成目标。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起点不比日韩晚,但因为在实际操作层面,单纯追求了开放引进,而没有强化消化吸收,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从而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之所以出现“让出了市场,技术没有换来”的局面,是被具体“执行者”的企业由于体制机制、意识观念、资源能力等主客观因素所羁绊。

另外,来自国外品牌车型的下探竞争以及合资自主车型的挑战将成为自主品牌汽车面临的最大压力。自去年开始,各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加大了车型的投放力度和市场策略,如全新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本地车型、投放更多的小型经济类产品、提高车型配置以吸引更多消费者。一汽丰田新威驰上市,将最低价格下探到6.98万元,已十分接近同档次的自主品牌汽车。在成本、技术都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如何发展,确实值得思考。

缺研发体系 缺明星产品

李书福一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震惊四座。而奇瑞以往的造车模式非常简单,即找一个非常能干的人,给一千人,做一款车。这些人会找一堆车研究结构,做出样车再做试验,试验好了就去卖。奇瑞一度认为将车做大,引进好的国外供应商,就能做品牌,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尹同跃后来称,技术很大的一块是体系技术,而非片面理解为发动机、变速箱、零部件等。“给我们一堆瑞士表的图纸到中国来做,我们也做不了瑞士表。”自主品牌共同面对的问题就是对体系、流程、组织架构重新梳理。

“山寨”实质上是中国自主品牌极端迎合市场的行为。看不清设计趋势,看不到方向,就不能准确预见产品是否能够符合消费者的审美。缺乏拳头产品、产品线紊乱一度令人头疼不已。这些产品并无本质改变,品牌区隔亦不明显。 无论企业体量大小,都会生产各种各样的车型,同时经营三四个品牌,但每个车型销量都极为有限,每个品牌都十分虚弱。

五年前,当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将吉利生产的第一款中级车远景和丰田花冠摆在一起时,业界关于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溢价能力究竟相差多大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当时,李书福得出的结论是,一辆花冠之所以能买两辆吉利远景,关键不在于吉利的产品和技术,而是吉利的品牌不值钱。只有在1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以奇瑞、吉利和长城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才算勉强占得一席之地。而像上汽荣威、一汽奔腾和华晨中华等将目标市场覆盖到10万元以上乘用车的自主品牌,则因销量规模过小,要么处于亏损状态,要么只是微利。

从"重成本"到"重品牌" 自主仍有机会

也许自主品牌目前还不够经典,但是它们的进步已经让人看到了希望。如比亚迪的新能源战略,吉利的安全牌和帝豪高端战略,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奇瑞在技术、节能上的优势以及出口战略,使其在海外市场不断建立“根据地”,规避了国内车市增幅下滑的风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从“重成本,轻品牌”到“打造品牌”的造车思路转变,使得中国汽车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自主车企的表现已经让人看到了希望,其中包括销量高居自主品牌首位的长城汽车,包括依靠“双驱战略”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个层面大力开发和使用节能技术的比亚迪,还有曾经风光无限正在转型升级的天津一汽,上汽、广汽、长安、吉利、奇瑞等主流自主车企,车型品质和性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特斯拉的成功已经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看到,互联网对汽车业的改变能有多大。要紧密的关注汽车行业最新的发展,未来的汽车可能会出现数字化、集成化、标准化的迹象。面前已经有不少自主品牌意欲搭上IT快速变动的东风,冲破跨国车企所固守的封闭藩篱,走差异化道路打响一场逆袭战役。和所有的新技术一样,自主品牌在汽车电子上的尝试,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细节上的用户体验。

结语: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的竞争短板在于品牌认知度。如果沉下心打造中国汽车服务标杆,未来将会有更多消费者真正接受自主品牌。从现在的三四级市场形势看,自主品牌是占有一定优势的,自主品牌通过先发展低级市场,聚拢大量的资金,充实自身的研发实力,进而加大研发力度向高级市场进发的市场拓展思路,很有可能会改变自己在中国汽车市场落伍的命运。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