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产品加速迭代的时代,不少品牌都推出了各种系列车型,尤其是随着新能源市场的爆发,逐渐被消费者认可的插电混动和纯电动车型层出不穷。插混方面,以比亚迪为代表,而纯电方面,特斯拉则势头正盛。

在新能源B级市场竞争加剧,即将在11月份上市的荣威D7,也瞄准了中型新能源市场,推出了荣威D7 EV纯电动和荣威D7 DMH插电混动。该车采用的是上汽最新的星云架构平台,DMH插电混动版与纯电EV版的车身尺寸基本相同,全新的平台也为该车带来了诸多优势,具体来看该车表现如何。

身为D家族系列的头号选手,荣威D7也采用了最新的设计风格。虽然有插混版本,不过两车均采用了封闭式前脸,两车的主要区别是大灯的设计,其中D7纯电版采用的是分体式大灯设计,并且具备隐藏式门把手,D7的插混版,则采用了常规的门把手,并且下格栅的面积更大,可以为发动机提供更好的散热,大灯组的造型更饱满,并且没有采用分体式设计,两种不同动力在外形上的区分还是很明显的。

该车定位中型车,车身尺寸分别为4890/1872/1510mm,轴距2810mm。官方给出该车只有0.23Cd的风阻系数,对于一款纯电车型来说,较小的风阻系数可以增加一定的续航能力。另外,该车采用了五辐式轮毂,后视镜造型采用双色设计风格,集成了转向灯和摄像头,整体侧面设计没有太多的手法,简洁平直。车尾则是整车设计最为亮点的地方,车尾窗的玻璃与后备厢盖的结合几乎是一个平面,这也进一步帮助整车实现更低的风阻系数。

至于天窗,荣威D7并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全景天幕设计,毕竟全景天幕的安全性和防紫外线效果经常被消费者吐槽,因此荣威D7为用户着想,采用了全景天窗,不会出现全景天幕夏季暴晒的情况。

车辆内饰方面,荣威D7EV和DMH采用了“云宿座舱”,大地色系的设计和胡桃木色饰件增加了豪华氛围。中控部分采用流行的双联屏,12.3英寸仪表盘+12.3英寸中控屏尺寸足够大,方向盘则采用了双辐式,并且在屏幕下方保留了常用的物理按键,整体设计没有可挑剔的地方。车机方面,该车采用全新斑马智行系统,支持导航、多媒体、空调等核心功能的一句话10种意图的表达。

动力部分,荣威D7 EV 搭载了VGA六合一电驱新三电技术,电驱系统最大功率155KW,最大扭矩 310N·m,搭载两款不同电池电量的全新魔方电池,CLTC续航里程分为510km和610km。零百加速最快仅需6.5秒。

荣威 D7 DMH插电混动车型则采用发动机+电池+电机这套系统。其中1.5L发动机通过高滚流气道技术,让内部燃烧更为充分,这让其热效率达到了43%,在同级车型中领先,超高的热效率加上低摩擦技术,实现了低油耗,综合工况(WLTC)下的百公里亏电油耗为4.79L,出于较低水平。

荣威D7 DMH这套插混动力采用的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双电机混联结构,即P1+P3双电机+一挡直驱,荣威创新采用了发动机和P1电机同轴结构,相比平行轴布置少一组齿轮,传动效率更高,运行更平顺。另外,由于P1模块实现离合器与电机的高度集成,整体的结构会更加紧凑。

即便是插电混动,该车也配备了长续航电池,电池容量达到21.4kWh,CLTC纯电续航里程达到125km,相比市面上50、70的纯电续航,荣威D7 DMH的大电池更耐用。至于大电池会占用空间的问题,其实星云纯电平台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荣威D7 EV具备长轴距、超薄纯平电池模块、主后驱三大平台特征,超薄纯平电池让造型设计自由度更高,同时可节省空间。

驾驶方面,无论是荣威D7 EV还是D7 DMH,两车凭借电机启动,初段动力很强,尤其是在等红灯起步时,能够快人一步。坐进纯电车型内,完全感受不到车辆的噪声,这是纯电车型的优势,没有发动机加上车辆采用的电轴谐波降噪技术,让整车的NVH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另外,在荣威D7 EV上,采用了高性能的后驱形式,相比前驱车型而言,后驱不仅可减少电机大扭矩的动力损耗,而且反应灵敏、加速性能好。同时该车采用前麦弗逊+后五连杆的悬架布局,在过颠簸路段时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撑性,不会产生多余的振动,保证车内乘客乘坐舒适性。

至于插混动力,起步也采用的电机,并且有发动机的加持,在高速阶段发动机介入会有一定的声音传入车内,不过在可接受范围。由于有电池的辅助,让该车的油耗相比传统燃油车更具优势,在油价居高不下的今天,插电混动或许是当下最佳的动力解决方案。

不同于EV车型,荣威D7 插混车型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悬架布局,动态舒适性更高,能够很好的抑制转弯压头、加速、制动车身姿态变形,为驾驶员提供信心。

总结:

荣威D7EV和DMH两款车型虽然相比市面上的其它新能源车型来的晚一些,但好饭不怕晚,荣威D7具有后来者优势,更能精准打击同级对手。未来3年,荣威将陆续推出包括D7 EV与D7 DMH在内的8款新能源车型,荣威已经向电动化发力,荣威D7EV和DMH作为先行军,也有望打响第一枪。

本文系作者 李大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