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2012年7月,工信部出台逐客令:发布《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指出汽车行业将建立落后企业退出机制。这对正处下坡期的昌河、哈飞等中小车型,无异于又是一次严重警告。

在日本,政府不会为了保全丰田等大型车企,出台重组马自达、铃木、五十铃等中小型车企的政策;在美国,政府也不会为了保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传统三大,出台阻止仰融等个人造车的法律……而这些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践踏个人权利的政策或法律,却在我国大行其道,甚至愈演愈烈,诸如昌河、哈飞等中小型车企的死期,似乎都已经被设定好了。

30年前的1982年,昌河、哈飞都下线了的自己的微型车,巧合的是,进入1983年,就开始“中国要不要发展轿车工业”、“如何发展轿车工业”的争论。经过几年讨论后的1985年底,胡耀邦、胡启立等国家领导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私人购买小轿车的时代终究会到来,轿车工业发展应该列入“七五”计划。

昌河、哈飞等中小车企,一开始就被排斥在造轿车范畴之外。1989年3月,国家发布了《产业政策要点》,将轿车项目列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基本形成建设“三大(上海、一汽、二汽)三小(天津、北京、广州)”的轿车制造格局。

进入90年代,以沿海为中心,出现了以地方政府主导的新造车热潮,包括南汽、福汽、云雀等都有后来居上之势。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进一步维护了三大三小的利益。指出在20世纪内,支持2-3家汽车生产企业(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6-7家汽车生产企业(企业集团)成为国内的骨干企业;在2010年以前形成3-4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

对中小车企的限制政策一而再的出台,但昌河、哈飞等中小车企,也没轻易放弃自己的造车理想。1995年6月,昌河与铃木成立合资车企,进军乘用车市;1996年,哈飞联合宾尼法瑞那,打造微型客车。同年,哈飞新建的现代化四大工艺生产线投入使用。

进入21世纪,政府对昌河、哈飞等中小车企的限制政策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出台频率越来越高。2004年发改委发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大型车企集团发展,规定了其核心企业及所属全资子企业、控股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所生产的汽车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在15%以上的,或汽车整车年销售收入达到全行业整车销售收入15%以上等;2009年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具体指出,要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

一系列的重组措施,不同于抓大放小,而是大鱼吃小鱼,期间,包括天津夏利、南汽、昌河、哈飞等,纷纷被整合。但整合后,诸如昌河、哈飞等销量和净利润,出现了严重下滑。2012年初,甚至爆发因不满长安整合的昌河员工大罢工事件。

目前,昌河、哈飞正在水里挣扎,而夏利已经被水没过了头顶,南汽已在乘用车水塘里彻底消失了。中国汽车产业这条食物链,正遭遇严重威胁,兔子、野猪越来越少,光听老虎、狮子在吼叫。

总设计师该去党校进修下了。(文/中车网特约评论员 周丽君)

本文为中车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