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对于奔驰而言,不仅在6月8日深港澳车展上上演了那混乱的一幕,更包括公关效果、内部人事、价格体系等全方面的混乱。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如果奔驰进行的整合不能很好的解决这种混乱,奔驰品牌的溢价能力将会不断下降,也会让奔驰的发展动力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

事实上,每个车企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奔驰对于公关方面的积极性,显得并不高,这一点仅从历年来媒体对于车企报道的负面消息内容和力度就可以看出来。

而面对稍大一些规模的事件,奔驰在公关上的作为,并不出色,尤其是其已经习惯于对外的主场、强硬的态度,让很多事情的发展结果出乎意料。在2002年发生的韩国产奔驰MB100车型由于车祸而意外引发的MB100的刹车油管问题,遭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初步认定为不合理并拒绝入境的时候,奔驰在公关方面伴随着销量的增加就显得越发强硬和冷淡,不承认自身产品存在缺陷。

最早的典型事件是在2001年末,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所购买的奔驰SLK230在购买后的3个月里,频繁出现问题,但多次维修无果,要求退换车的提议也被奔驰拒绝,直到脱了半年多,终于发生了第一起“老牛拉奔驰,闹市砸大锤”这样的极端维权案例。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在不久后国家质检总局也发布提示奔驰车辆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下,奔驰却没有任何反省的表态,反而是非常强硬的表态。

在第一起砸车事件之后,奔驰的公关似乎变身为“打手”,缺乏“技术性”可言。面对此,奔驰公司的声明是:“极端的、没有必要的行为”、“非理性的而且无意义的举动”、“不必要且侵害我公司的权益的行为”,完全将错误推到了消费者的身上,甚至使用出了外交辞令“希望王先生的行为不会给正在进行国际化的中国造成不良影响”,却对当事人多次维修无果的事实不予以提及,让人颇感惊讶。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车内污染也是深港澳车展的“主角”】

正是这起事件之后,奔驰有意无意的延续了这种面对公众危机事件的处理方式,即冷漠与淡化。比较近的事件则是其C级车车内异味的问题,虽然比2001、2002年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仍然显得冷淡。超过数百名车主联名控诉奔驰之时,奔驰几乎没有予以回应,采取的是“在中国生产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和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一样,使用的是同样 的进口阻尼部件,并且符合梅赛德斯-奔驰全球质量标准”这样的“标准回答”,不冷不热,也绝口不提甲醛和TVOC总量超标问题。

也正是因此,才上演了6月8日深港澳车展中激进维权的一幕。无论是奔驰自己应对,还是请专业的公关公司进行公关运作,作为始作俑者,奔驰都显得慢人一拍。也正是由于公关不利“起了开头”,让奔驰的口碑与销量成了负相关。

从销量上来看,除了S级依然保持领先之外,几乎全面退缩。2013年第一季度,奔驰销量在华下挫11.5%,出现了首个下跌季度,并拖累戴姆勒一季度等利润减半,而于此同时宝马、奥迪都是正增长,一来一去,奔驰已经到了危险的时候。

受制于奔驰销量的影响,奔驰价格体系也面临失控的风险。早在2010年,奔驰不知为何,就开始陷入了价格大战,其平均降幅达到了8万到15万,而你宝马奥迪则平均降幅通常不超过6万,甚至进行加价销售。这个时期正处于奔驰中国原总裁麦尔斯执政期间,也恰逢奔驰与利星行矛盾激化的年份,这一度被视为奔驰上演激进价格策略的开始。

自从大幅跳水开始后,直接刺激了当时的副总裁付强发布“双限”,这也让奔驰的经销商借助行业协会和奔驰的厂商将矛盾激化和公开。恰逢当时库存严重,付强作为夹在中间的的人物,最终不得志而离开奔驰。甚至直到2012年末,仍然可以见到奔驰动辄几万,多达十几万的降价出现。这和海外市场奔驰的表现,有着天壤之别。

而奔驰在应对库存消化和价格底线的矛盾之时,也同样显得有些黔驴技穷。例如,2012年初,奔驰总部提出了每辆车五万元的支持,这引起了连锁反应,经销商在销售任务的压力下为了寻求捷径,不断轻易地开始了优惠价格的砝码。经销商普遍的想法是“多降点钱就能多出点货,最差最差不愧也不赚,至少可以把货出完,资金回笼”,就是这样,造成奔驰价格的全线失控。

在经过奔驰渠道整合之后,这一现象有望得到遏制,但奔驰仍然要面对的是在销售端不断激烈的竞争,与自身利润率和价格底线之间的矛盾,以及为激励经销商该采取何种措施。

这一点上,公关公司显然帮不上忙。从公关到销售渠道,再到奔驰背后的产品质量问题,对新上任的倪凯而言,将是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决定未来奔驰命运的关键几年。(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