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对于新能源来讲,本着看戏的心态去看,往往会认为离我们还很远。但还原到真实的世界中,无论对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进行预测,这块儿未来最大的蛋糕,已经纷纷被国际巨头盯上。为此,中国车企应该采取更多地联合姿态,提前布局国内市场,防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再次被外资抢占先机。

唱反调之下的共同认识

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最重要的,是对于大方向上所保持的一致。以大众和宝马为例,后者致力于研究燃料电池,并与丰田进行合作签署共同开发的合作协议。而大众CEO马丁文德恩则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公开表示,燃料电池成本太高,无法实现量产,加上基础设施缺乏,推广很难。

但您可不要被这样的说辞所迷惑。虽然大众对燃料电池汽车不太看好,但其从来没有中断对于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研发,旗下大众、奥迪均有混动版进入量产,纯电动车也至少有E-Bugster发布。因此,对于新能源,外资巨头从来没有轻视,而是以不同形式来进入,对此,国内执政部门和国内车企应该充分予以重视。

混合动力的角逐

笔者认为,传统汽油车之外,只要能大幅提高能量转化效率的动力类型,就可以称之为新能源。这不得不提国家车企对混合动力的角逐。混合动力是目前最能实现量产的一个类型。几乎所有车企都有混合动力类型的发布。但我们应看到,以丰田为首的强混动力所占据的优势不可忽视。但由于技术弱势,目前政策上对混合动力的支持明显较低。

此前,对于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技术路线,基本是按照一刀切的方式,如混合动力与普通车型一样仅享受3000元的节能补贴,而纯电动则高达6万元,这对本来技术弱势的国内车企来讲,几乎没有帮助。而日后的补贴政策将按照油率分16个档次,节油效果越好的,所获得的补贴越多,这样的政策明显更合理,也更能激发企业动力。但我们应该清楚的一点是,这个政策没有带有保护性和歧视性,所有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将被视为同一个起跑线。

【普锐斯】

但同样让笔者感到担忧的是,以丰田为主的强混技术所具有的垄断性质,让国内车企深化混合动力方面遭遇很高的壁垒。一但丰田混动实现国产化、进入补贴目录,将会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这是国内所有车企都不愿意看到的。为此,抓紧一切时间进行强混技术攻关、专利“农村包围城市”将有利于制肘国外垄断技术对国内的冲击。

在混合动力这条路上,目前所有的车企前方都有上述这样的十字路口,放弃,意味着整个市场的拱手让人,不放弃,则非常矛盾。因此,即使是国家在未来设置了高壁垒防止日本企业的渗透,也难以挡住所有外资的进入。此时唯有变成武松,才能打虎。

电动车所遭遇的阻力

电动车量产,目前在全球仍然都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商业模式上,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方面,并不占据很多优势。同时,电动车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短期内看不到利润,也无法刺激企业进行长期投入。

以北京为例,航天桥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开建一年有余,然而用于乘用车充电的21个充电桩至今尚未建成。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规划电桩无人建设、建设电桩空置率高的问题。这与电动车少,商业模式不清晰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电动车销量仅有2万余量,其中还以公共交通为主,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而正是由于上述问题,再加上电动车高昂的售价(通常在20万以上),即使减去补贴,消费者也面临售价高、充电不便的问题。在这方面,政策的支持国家并不是全方位的,力度也显得不够。

反观发达国家,则有多项落实到位的措施。比如:日本:免费为电动汽车充电;韩国:消费者在购买混合动力车时,享受个人消费税、登记税、取得税、教育税等方面的减税优惠。美国:实施总价值47亿美元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其中37亿美元用在新能源汽车的免税补贴上,其余10亿美元则用于奖励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研究。英国:对于新能源汽车购买者给予5000英镑/辆的补贴(相对于售价,要比国内的补贴力度大很多);德国:首都柏林免费提供土地用于在市区繁华地段建立至少550个汽车充电站,并对各大汽车生产商提供的1000辆电动车进行全面测试。

不同国家的补贴在落实、细节、力度上,都更具有操作性,因此,整体的新能源竞争中,对于中国市场的开拓,外资巨头已经虎视眈眈,保护领土,所有车企,人人有责。(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