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中国车企习惯于蜂拥而上,比如SUV热,又如在新能源领域,先是对燃料电池一窝蜂,然后又是混合动力,然后就是纯电动产业,现在似乎新能源又被放到了一边,转而搞起了混合动力,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习惯于蜂拥而上
对于消费者而言,车子是传统的还是新能源的,大多是没有什么选择的。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车企习惯与蜂拥而上。比如早期的B级车,成了自主企业集体“攻击”的一个目标;SUV市场火爆后,几乎所有的自主企业无论如何都要挂个“SUV”的产品;当新能源潮流来临之时,所有车企似乎又蜂拥而上,无论是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车,犹如割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
但这样蜂拥而上的习惯性做法,从全球的角度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儿。一方面,是各个企业蜂拥而上,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互相勾心斗角,生怕自己会落后;另一方面,集体进攻,让所有当时的企业都面临系统风险,最简单的就是开发的产品不被消费者所认可。
热度来也快去也快
与蜂拥而上相对应的则是,国内车企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比如,氢燃料电池汽车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十多年国内研究几乎紧跟发达国家。“十一五”初期获得了国家较大支持,一度热度颇高,在2005年左右,更是多家国内车企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其中包括上汽、东风、一汽、奇瑞、北汽福田等车企。
但遗憾的是,仅仅过了3年,2008年热度就转向了纯电动汽车,汽车企业对于热疗电池技术的直接介入已经不积极,车企大多以观望为主,颇有“智猪博弈”的特点。据悉,至今仅有上汽还在持续推动研发,奇瑞和一汽推出燃料电池版东方之子和奔腾,也仅仅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短暂亮相,几乎其他车企实际上已经“偃旗息鼓”了。
这种发展思路,犹如赌马,看见一号厉害就买一号,一旦落后了,就立刻抛弃了重新买二号,而并不是将新能源开发的相关事宜,看做是长跑运动。这实际上也透露出国内车企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
国内外冰火两重天
与国内狗熊掰棒子、跑马圈地一般的发展思路不同的是,国外对于电动车的热情却始终保持高涨。比如,1月24日,宝马与丰田联盟,计划到2020年联合生产一款氢燃料电池汽车。4天后戴姆勒、福特和日产汽车也宣布在2017年之前共同推出一款氢燃料电池汽车。
此外,对于燃料电池,由于其显而易见的优势,各大车企都开始持开放态度,共同攻克技术难点,以及继续压低成本。最明显的是,与传统燃油汽车技术严格保密不同,国际汽车巨头已经开始共享或者出售燃料电池技术,并且致力于私人投资于进行测试,并在开发层面强调联合。
从出发点来看,其与国内最大的不同在于,无论是哪一种新能源,国际车企巨头认为氢燃料、纯电动、混合动力并没有明显的先后关系,而是应该以“百花齐放”的姿态来进行市场开发,让市场来选择最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与国内新能源的“赌马”式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别。
进入第二阶段 国内再次落后
国外经过各自企业的技术开发与积累,实际上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包括戴姆勒、福特、本田、丰田、日产、通用、现代等汽车公司不但在技术上完成了一定的积累,而且对于燃料电池的开发专门成立了开发部门,或者自行研制,或者开始对上游的电池厂商采取拉拢、并购、合资等方式,以求形成利益集团而进一步压低成本。
国内目前对于新能源的合作,几乎少得可怜。实际上中国目前的研发已经几乎完全被动,关于氢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隔膜、催化剂、炭纸等材料目前主要以进口为主,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存在技术壁垒,这无疑放慢了中国在电池领域的发展速度。
而国际上对于燃料电池已经接近于产业化要求。比如,去年12月,现代ix35改款氢动力车在韩国蔚山工厂开始生产,并预计到2015年ix35氢动力版的保有量将达到1000辆;奔驰氢燃料车原计划在明年量产;本田、丰田、日产、通用的氢燃料电池车都计划在2015年上市,这样速度,可能超过了不少国内车企的预料。
为此,中国在寻找那匹快马的时候,也应该抓紧对于燃料电池方面的开发,以便不会在未来落后的太多。(文/中车网 孙平涛)
注: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