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前不久听新闻讲,我国大量的旧衣服无法再利用而无奈直接进行焚烧处理。与之相比,汽车业同样如此,虽然我们很少关注废旧汽车走向,但汽车的的报废以及零部件的再利用已经严重成为制约整个产业链可循环发展的一个瓶颈,尤其是当国家层面提出“以旧换再”之事,企业和国家所面临的某种尴尬。

“以旧换再”指的是将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其不仅仅能带动就业、创造经济价值,更是回收能源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国内仅轮胎产业较为成熟,并且多为卡车客车轮胎,除此之外,包括轿车轮胎、发动机、变速箱、地盘、一些通用的电气设备再利用率相当低,大量新旧程度不同的零部件往往不经过修复或再利用就进入了炼钢炉。这其中既有消费观念的问题,也有技术上普遍遭遇的瓶颈。

在消费观念上,国内消费者普遍对再制造的产品缺乏安全感,小到一个塑料袋,大到一套组合家具,人们都希望用原汁原味、来自于自然界的产品,而对再利用的产品观念上就判了死刑。除了强制性的使用和推广之外,自主选择倾向于再利用的产品消费者占少数。

实际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再回收的产品能达到与原有的新品相当的质量和性能,在价格上又能占据一定的优势,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消除心理隔阂。这就无形当中对再利用的技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废旧轮胎构成了庞大的再生市场】

在技术方面,是对发展再利用的主要阻力。从相对较为简单轮胎,到复杂的组件,需要包括检测技术、修复技术、粘合和打磨技术等均要达到与制造想对应的技术,而不仅小型的企业可能难以拥有过关的技术,连大型的再制造企业目前在我国也是比较缺少。正因此不久前公布的《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才以发动机、变速箱为试点展开业务。

不过与国际巨头相比,中国虽然在该领域刚刚开展,但差距并不大。包括博士、德尔福等全球企业都是将再制造当做售后服务部部门的一个业务版块儿进行,距离让再制造成为主流仍然有一段距离。这也为我国系统为的进行追赶铺设了一定的道路。

除此之外,同样重要的是,将再制造领域放到更广泛的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其实际上是具备带动汽车报废的一个重要出口,间接地也会带动二手车业务的加速发展与规范。因此,仅仅实施方案还不够,企业应尽快从市场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出一套具备经济效益的模式,以便可以让整个体系有动力自循环。

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着力于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引导方案,尽早的将市场进行规范,以免出现如今二手车严重流入黑市的乱象。唯有此,产业链缺失的环节才可能尽快的完善。(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