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比亚迪是一家很是独特的企业,拥有难以复制的成功,但同样也拥有快速扩张后带来的阵痛。

不过,比亚迪对这些阵痛并不是很在意,依旧一路高歌,成功捍卫“2009年40万辆”豪言的比亚迪再次以100%的增长速度为基础制定了80万辆的产销目标。2010年上半年已然过去,许多主机厂家纷纷重新审视半年来的成绩,对下半年的市场把握也从年初的盲从乐观转向谨慎。而此间有消息传出,比亚迪汽车2010年产销目标由80万辆调整至60万辆。

按比亚迪官方说法:“调整是基于公司目前的产能原因,也是贯彻公司“品牌年”整体战略的重要举措,将集中力量进行品牌建设,为明年和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调整年度目标的主机厂家并非只有比亚迪一家,但是如比亚迪这般调整得如此干脆、彻底的,却不多见。

从40万到80万,从80万再回归到60万。或许在比亚迪的理念中,这只不过是一堆数字而已,伸缩有度,实为大丈夫。

但现实中,比亚迪需要为这几个数字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果年初比亚迪80万的目标不是吹牛的话。从资金投入、配套零部件采购、人员招募等等,为80万准备的标准和为60万准备的标准是截然不同的。从年初比亚迪公开的产销目标、合资动态、远景规划以及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尤其是经销商网络建设来看,比亚迪对“年产销80万”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如果比亚迪真拥有“高销量”和“高利润”的众多车型,“盈利能力普遍较强的经销商”,下半年还有好几款新车上市的比亚迪为何不乘胜追击,却是中途倒戈?

如此看来产能原因只不过是比亚迪的托辞罢了。

快速扩张中的比亚迪同样带来的却是众多诟病,为了片面追求量,比亚迪在不到5年时间里发展了超过1000家经销商网络,还不断为经销商压库存,“高库存高销量”成为比亚迪为经销商洗脑的教条。但即便如此,如果按照年销量40万来计算,比亚迪单家经销商的平均销售车辆大约在400台不到,这一销量即便是合资品牌也无法满足正常的运营需要,更可况是在同城充满竞争的比亚迪?在近几年,频频发生区域性的比亚迪经销商反水的消息,而笔者接触的几家比亚迪经销商,大都都在抱怨比亚迪的严重压库行为和经销商网点过多,企业的利润大部分只能依赖售后服务。

在笔者看来,除了纯电动车技术外,比亚迪更擅长的就在于“造势”,其造势之能力令其他企业远远无法项背。巴菲特入股、奔驰合资,等等看起来很是寻常的商业合作都能被比亚迪借势,试图通过这些来提高比亚迪本身的实力。不过,笔者以为,比亚迪与其片面的追求量,试图用“销量”来证实自己的实力,试图通过宣传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到不如好好的将精力放在核心技术研发,经销商网络团队盈利等等策略上。

在看似风光的比亚迪本身却充满了严重的问题,只不过面对这些问题,比亚迪却能够如此淡定,实在不易。

它让我想起2002年底到2003年初在国际政治舞台颇为活跃的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宣传部长萨哈夫。后来的事实证明,萨哈夫同志是个典型的吹牛派官员,虽然萨哈夫的“语言炸弹”使得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有线网(CNN)这样的知名电视网络都相形见绌,在硝烟浓浓的战场上,萨哈夫的语言和明星般的姿态多少减弱了一些战争的血惺气味,但最终,萨哈夫并没有因为他的“嘴皮子”让伊拉克取得胜利。

同样,在商业竞争的市场,比亚迪虽然有足够的“信心”,不过雄心计划依然没办法改变市场规律的事实,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现实,面对不得不需要解决的局面。单单凭借“嘴皮子”是无法赢得市场的。

即便专家学者都搞不清楚比亚迪快速扩张的源动力,几款毫无核心竞争力的车型却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但很显然,比亚迪神话并不能永远复制下去,2010上半年比亚迪销售281323辆,占全年目标的35.16%。现实中虽然充满着奇迹,但是要真正成功却不能依赖奇迹。(文/陈炼)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