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昨日,上海大众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其骗取国家节能补贴涉及资金达到上千万元,遭遇审计署点名批评。这不仅让上海大众丢了荣誉,这背后也对老百姓对企业经营存在隐患的某种担忧。
在该事件中,实际上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多家企业涉及违规获得中央财政节能汽车推广补贴资金,其中上路大众涉及车辆为5570辆,总额达到1671万元。如果审计署的审计风暴吹向其他享受惠民补贴的企业,又该吹出多少问题企业?
虽然上海大众在官网声明,将骗补做法归因于个别经销商行为。并称在2012年上海大众自查中发现,个别经销商因不了解上海大众汽车节能惠民与国家节能惠民补贴政策的差异,误将上海大众汽车承担的企业节能惠民补贴申报为享受国家节能惠民补贴政策。但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密切的厂家-经销商体系,上海大众仍然无法彻底脱离干系。
事实上,在此前发生过的骗补案例中,企业往往通过虚报销售数字、虚报制造材料来进行各种造假。而上海大众方面在本次事件中,看起来并不是十分复杂,对于经销商而言,实际销售100辆,也许上报的是200辆、300辆,而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经销商月报、企业销控等账目来看,
如果上海大众采取严格的审核,和完善的复审机制,相比这样的“误操作”不会发生。经销商也肯定不敢随意将销售数据掺水。
不符合节能申报的车辆,实际上这背后存在利益驱动。补贴来源于国家,但根本上的原来则是全体纳税人,而不用“自掏腰包”,仅这一点,经销商就有动力去进行。同时,补贴所促使的降价所带来的销售增量,又将可以让经销商从厂家得到更多的返点,这同样是另一个利益驱动。
而有意思的,经销商方面,并不买账厂家的帐。根据上海大众经销商称,经销商通过销售节能补贴车型的数据都是上报给汽车厂商,不会直接报给国家有关部委,这就意味着厂家实际上是对最终上报国家部位相关数字的直接来源。
显然,根据经销商的解释,上海大众难逃其咎。上海大众作为最终的负责者和对经销商的数据的监管和核对者,犹如水闸,稍一松懈,自然就会有水露出。很明显,上海大众的水闸没关紧。
事已至此,好在上海大众已经对上海财政局发布了对多领取的财政补贴进行退回的声明,但这至少是对其他竞争者的一种隐性不公平。无论经销商与厂家之间怎样扯皮,在本次事件中,至少暴露了3个问题:
第一,经销商自检水平低。作为产业链的终端,其销售数据直接反应了市场情况,一家经销商上报的数字有问题还好,如果大家都这么干,所涉及的金额将变得十分巨大,甚至影响国家政策发行的数字依据。
第二,车企内部监管不足。按理说厂家整体上报或者接收审计署,应该在行使之前就对自己的销控情况一清二楚,严格的讲,包括每一辆的销售走向,作为厂家都应该有一套追踪体系和抽查检验评价标准。显然,在这个事件里,厂家某方面疏忽而导致这个体系产生溃漏。
第三,厂商体系沟通不畅。如果如同厂家所述为经销商误报,那显然你在双方对所进行沟通的信息缺乏某种必要的反馈,以至于没能让双方的任何一方发现问题所在;同时,经销商不了解上海大众内部政策与国家政策的差别,这里厂家的告知效果,和经销商的听取和反馈效果也是同样存在问题的。
对此,无论是经销商还是厂家,在该事件之后都应该加强自身的监管和双向沟通,避免因为类似事件而损害品牌价值。(文/中车网 孙平涛)
注: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