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在庞大成功的和斯巴鲁开拓了新的代理模式之后,其计划与双龙品牌打造成为第二个“斯巴鲁”,但由于双龙此前品牌在国内的弱势,庞大的投入的资金难以见到成效,加上庞大自身营运业务的压力,未来如果庞大不放弃双龙在华的进口代理权,那双方可以就多想象几个合作模式。

相对于斯巴鲁,实际上双龙目前在华的格局更为小众。2012年双龙在华销量仅为3000辆,其自身产品较少,并且相对老化,在类型上也已柴油车为主,不太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因而造成作为销售端的庞大无法充分发力。

但应该意识到的是,双龙在2009年与上期合作宣布失败、以及随后在2010年8月12日被印度Mahindra&Mahindra(马亨德拉公司,简写"M&M")收购70%股权,仍然选择与中国经销商进行合作,这证明当局对于挖掘市场的坚定决心。再加上M&M作为印度著名的SUV生产商以及其他车型的生产商,这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双龙有动力为开拓中国市场发力,尤其是当下中国SUV产业的如火如荼,更是让印度和韩国这两个周边国家希望能利用地缘优势来渗透进入中国市场。

因此作为下游经销商,庞大如有可能,充分挖掘新的合作模式,将有利于双边共赢。参照斯巴鲁的模式,首先庞大可以选择的模式是作为总代理商游说双龙方面推进市场推广,顺理成章的进行渠道建设,并获得主机厂方面的支持,从反向拉动双龙在华引入更多的车型,增加更替速度。这种方式简单直接,庞大有经营斯巴鲁的经验可以借鉴,操作上并不困难。但难处也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双龙对于推进渠道建设事宜的态度和速度,一方面则是庞大必须经历一个短期的资本投入门槛儿,为建设渠道承担资金压力。

第二种方式,如果双龙方面有意在产品补给上加快投放速度,并且希望可以主动打开市场,增加在渠道和产品上的投资——例如双龙于去年底推出汽油版柯兰多、今年上海车展时宣布引入雷斯特W等,那对于庞大来讲将是利好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双龙方面享有更高的话语权,与渠道建设配套的便是经销服务和店面的增加,对此可以考虑和斯巴鲁渠道共用,以便于快速推进在华知名度的工作。

另外,如果双龙方面能给出就渠道建设和店面建设的排期,以及未来车型研发、生产、投放的排期,作为主导方的双龙,完全可以提前进行区域分割,与广汇、庞大等具备强大实力的经销商集团洽谈,共同推进在华的市场营销工作。但前提是双龙需要先让后者吃到定心丸,给予充分的渠道支持和产品保障。

第三种方式,按照传统的国产化路程,一般进口车辆在销量达到市场占有量1%之时,才考虑国产,双龙在华的销量(去年3000多辆)远远不及这个数字,与讴歌处于同一个级别。如果双龙认定中国市场的含金量,考虑在华国产,必须为此寻找一个合适的基础。而除了整车生产资质、本土供应商团队建立、主机厂建设之外,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与庞大的合作关系(上汽已与其无缘)。

因此双龙可以积极的寻找中国的合资伙伴成立合资公司,或者在中国寻找新的控股股东(如果M&M是这么想的话)。此时在中国拥有较多关系网的庞大就具有了先发优势。其完全可以在收购“壳资源”,或者作为线人为双龙寻找到生产资质与合资方。同时庞大可以就此以资本运作和股权分配的方式进入涉足制造领域,这对于庞大而言,是个长远投资,其中有风险,也有潜在的收益;庞大也可以以经销为主,入股制造为辅,在收益分成中更加灵活。

但该操作方式主要面临政策上的审核以及资质能否获取投资人的信赖。对此双龙的控股股东M&M需要先期将双龙的有资质产打包,给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竞价方案,这往往需要花上一年半载的时间才能达成。再到国产之日,更是要花去至少3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成本以及蕴含的变数,双龙方面应予以充分考量。

总之,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庞大与双龙还是有值得想象的空间,未来选择哪条路,主要还看各自对对方未来所抱有的态度,以及中短期可以落地的措施,双龙为此应比以往任何时候付出的都要多。(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