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声明
本文引用的查询信息,仅采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启信宝、企查查,以及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最终查询时间为7月2日上午9:30。
求是汽车未对被报道企业及子公司、关联企业进行任何主观臆断。本文作者、求是汽车采编团队及直系亲属,在发稿期间,均不持有比亚迪在A股及H股发行的股票。
以下正文
比亚迪、证监会、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多家第三方工商信息数据平台,一定有一方出了纰漏。
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计划中,动力电池版块或许才是汽车零部件分拆项目的核心。未料,一个用以试水的汽车座椅分拆项目,却引来一堆麻烦。
找不到的公司
6月30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002594.SZ,以下简称比亚迪)发布了四条公告。其中的一条,引起了求是汽车的注意。
比亚迪《关于增加2018年度日常关联交易预计的公告》
比亚迪在这条名为《关于增加2018年度日常关联交易预计的公告》中称,比亚迪将向关联方深圳佛吉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采购各种原材料,2018年预计采购金额为17.8878亿元。同时,比亚迪将向该公司销售各种产品、商品1.3889亿元,并向该企业提供劳务(包含技术开发)2987万元,以及销售固定资产728万元。
这则在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披露的公告内容,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下,却有着各种谜团。
近一年于广东地区注册成立的企业,没有“深圳佛吉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求是汽车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不到深圳佛吉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任何信息。在天眼查、启信宝、企查查等多家工商信息数据平台的系统中,均显示不存在此公司。
有关这家在官方、第三方工商信息数据平台上均“查无此人”的企业,求是汽车不敢妄下断言,该公司是否存在,是否为虚构出来的“影子公司”。毕竟,在比亚迪的公告中,这是一家无比真实、且有着稳定业务的企业。
深圳没有佛吉亚
比亚迪在其发布的公告中称:“深圳佛吉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2月26日,注册资本人民币20,000万元,公司住所位于深圳市坪山区马峦街道江岭社区横坪公路3001、3007号,法定代表人为Francois TARDIF”
Francois TARDIF担任法人及高管的相关企业
求是汽车查询得知,Francois TARDIF(中文名为“唐德福”)在国内担任法人代表的企业仅有2家,分别是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佛吉亚中国)和佛吉亚日发(襄阳)汽车座椅有限公司。前者是法国零部件巨头佛吉亚在中国设立的运营主体,后者是前者与日发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控股子公司。
除这2家公司之外,Francois TARDIF还在佛吉亚参与投资的其他8家企业担任高管身份,但这些公司没有任何一家位于深圳。
比亚迪在公告中称,“公司总会计师周亚琳女士担任深圳佛吉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董事之职。”但截至发稿,在工商系统中,查询不到周亚琳担任董事的企业中,有任何一家与“佛吉亚”相关。
“注册资本”大幅缩水
事实上,2017年10月31日,深圳佛吉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就曾出现在比亚迪的公告中。
当日晚间,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工业” )拟出资人民币2.28亿元与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设立深圳佛吉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暂定为人民币7.6亿元,其中,比亚迪工业应以现金方式投入人民币2.28亿元,占注册资本的30%,佛吉亚中国应以现金方式投入人民币5.32亿元,占注册资本的70%。
按照比亚迪最新发布的公告,虽然双方持股比例未发生变化,但该合资公司由暂定注册资本的7.6亿元,缩水为“实际注册资本”2亿元。
按2017年10月底比亚迪发布的公告,该合资公司成立后,拟收购比亚迪工业原有的汽车座椅业务。比亚迪将实现汽车座椅业务的剥离,也是比亚迪对汽车零部件业务进行分拆整合的首次尝试。
没人知道比亚迪的首次尝试,是否成功。在官方、第三方工商信息数据平台上均不存在的深圳佛吉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在比亚迪的公告中却显得生机勃勃。
公告称,“截止2018年5月31日,深圳佛吉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总资产为人民币165,542千元、净资产为人民币-44千元(注册资本实缴已于2018年6月完成)、2018年1-5月主营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3,374千元、净利润为人民币-44千元。(数据未经审计)”
分拆之艰难
按照比亚迪此前公布的规划,未来几年内,比亚迪将通过裁撤、合并事业部等方式,将建立超过20年的行业垂直整合体系逐步拆解,放弃“纵向一体化”战略。
2017年3月底曾有消息称,比亚迪的汽车电子事业部将被分拆出去,为所有的汽车制造商供货。比亚迪汽车业务已决定,除保留整车四大工艺之外,所有的零部件业务将全部分拆,进行市场化运营。
此前,比亚迪的汽车业务,除了轮胎不自己生产,绝大多数的零部件都内部供应,甚至连生产零部件的设备都自己制造。
由此导致的成本高企,也成为比亚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百度贴吧上有网友爆料称,一把美工刀,仅加工刀柄的工时价格就需要100元,一个售价5元的Y型密封圈,送到比亚迪需要44.3元。
相比这些不起眼的零部件价格,真正让王传福痛下决心分拆零部件业务的,或许是因为动力电池。
2016年,比亚迪曾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商。在动力电池领域,比亚迪的出货量也仅次于松下,位列全球第二,中国第一。
然而,动力电池自产自销的闭环策略,让比亚迪痛失好局。2016年10月,宁德时代宣布以800亿元的投后估值募资80亿元。2017年3月,王传福的宿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牵手宁德时代,投资10亿元现金。6月27日,登陆A股市场9天后,宁德时代的市值一举超越了比亚迪。最新数据显示,宁德时代的市值达1563亿元,整个比亚迪的市值为1300亿元。
分拆动力电池业务,实现市场化运营,比亚迪针对这个既定策略的执行效率,并不如外界所预期。
2017年,比亚迪通过了《关于调整公司内部组织架构的议案》。其中一点就是成立电池事业群,将第二事业部划入电池事业群。此举被外界视为比亚迪分拆动力电池业务的第一步。
3月28日,在比亚迪股份(01211.HK)及比亚迪电子(00285.HK)于香港举行的全年业绩记者招待会上,王传福表示,比亚迪从2017年开始实行公司各个零部件产业的市场化,但各个零部件分拆上市的计划,目前只是在酝酿中。
三天后,在2018珠三角未来汽车供应链创新论坛上,比亚迪锂电事业部副总经理沈晞透露了更为明确的规划。他表示,比亚迪正在做动力电池的业务剥离工作,预计2018年底或2019年初会分拆完毕。2022-2023年,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公司会独立上市。
目前尚不得知,分拆出来的比亚迪动力电池,将会以怎样的股权结构进行运营并实现上市。同样不得知的是,这间公司的名称,是否也会“大隐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