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好久不见,小编甚是想念大家,新年先祝大家新年快乐。翻阅2013事件,兼并重组首先让笔者带来了第一个思考,即无形之手应如何起作用?

从广汽迟迟无法上市,到昌河独立再寻主,再到产能的互相谦让,国内的汽车行业似乎难以脱离政府的运作。市场的无形之手一度让位给指挥棒,短期内或许可以在规模上立竿见影的取得效果。但长期而言,这并不一定是件好事,能带来的,或许是不断碰壁的经验与教训。

笔者以为,未来10年,汽车行业所处的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结构不理想但市场仍然广阔的基本格局,整体的汽车发展格局就会向集中化的大型企业、具备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同台竞技来发展。那些不具备创新元素、规模上又不占据优势、市场上难以耕耘出新细分市场的企业将非常容易被并购,这符合市场发展。

同样,包括长丰、昌河等近几年走下坡路的企业,也同样应该交给市场。或者由别人来拯救(被收购),或者断臂自救(精简业务、出让股权等),又或者偃旗息鼓(破产),如何选择,其实是企业之间的事情,决策层参与过多,未免有些画蛇添足的嫌疑。

市场的宏观调控与微观领域的兼并重组,实际上并不是相对孤立的。对整体行业兼并重组的鼓励,符合培训大型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但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指挥棒如果拉郎配,未免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负担。

兼并重组并不是拼企业规模和效益,而是从上到下打造能够具有国际竞争力、内部良性循环、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行业国际地位由大到强的转变。对此,实际上此前的案例,应值得被深思。

【选择权应该适当交给市场,而非被指挥棒代替】

广汽曾庆洪的抱怨,可以说是说出了作为企业经营者和领导者心中难以言喻的忧虑或者抱怨。2009年出台《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指出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兼并重组后,曾庆洪曾向政府有关部门咨询收购长丰汽车29%的股份是否影响广汽集团整体上市,得到的答复是不影响整体上市。但收购后,广汽集团的整体上市因为所占长丰汽车股份不足、同业竞争等原因遇阻。

而当时广汽谋求尽快整体上市的整体战略方针,早已经是既定路线不可动摇,广汽更愿意将优势资源集中在上市,而不是背上长丰这个包袱。经过3年的磨合运作,广汽集团才实现A+H整体上市的愿望。倘若3年前广汽就成功实现第一个A+H整体上市,或许快速扩张已经提早出现,对现有业内的竞争格局也会带来影响。

不仅广丰如此,从长安昌河的结合到分离,更是上演了一场“拉郎配”。昌河与长安此前双方似乎对重组并不情愿,更多的是在地方政府和国资委、以及各自母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强势影响下,完成这桩对长安汽车集团重组“壮举”。从“高大全”的角度来看,长安汽车集团通过重组以后,拥有9大生产基地,不过对于长安能否消化划拨过来的(昌河汽车、哈飞汽车、东安动力、昌河铃木、东安三菱)资产,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划和具体细则。

从三年的实践中,昌河并不太买账,直到涉及到整体生产资质将要被剥离的时候,更是直接触及了昌河的底线,而遭遇集团罢工,显然长安的整合力量并没有让做到完美的平衡。而事后,长安方面也表示,对于昌河的收购,并不太情愿,尤其是长安也希望在近几年集中力量完成整体上市的时候,昌河无法转变成利润来源,注定成了长安的包袱。

除了广丰结合、昌河独立之外,包括一汽与夏利、上汽与南汽、长安与昌河、东风与福汽等,均是在相关指挥棒的指挥下进行的结合,个中滋味,只能企业自己进行体会。

但如此结合,在整个行业的推进过程中,取得了多少积极成果,又得到了多少鸡肋,仍然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事实上,企业相比监管层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作为各种并购重组的判断,更能基于客观市场和自身实力,结合到自身的发展战略,就是哪里能让企业变得盈利,哪里可以和外资进行抗衡,背后的手自然就会伸过去。为企业之间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选择环境,也有利于在新时代下,企业进行自身的精准定位和创新,这些因素,无形之手自有天意。

总之,宏观方面的调控必不可少,但仅仅通过“帮扶”“拉郎配”的方式进行结合,而不充分的进行实际因素的考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无益处。相反,可能宝贵的发展时间在这其悄然溜走。

因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更多的充当支持、建议的角色,而并非落槌者。(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