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个研究机构的监测分析,由于从上次(11月10日零时)调价以来,国际油价在近22个工作日之内的平均变化远达不到4%的条件,在本月的“时间窗口”到来之时,国内油价将不会作出调整。

国际油价的走势仍然疲软,致使国内油价不能连续大幅企高。

来自石油网站的分析说,纽约市场的主力原油期货合约已经连续第四个交易日跌收,尾盘油价的跌幅明显缩减,主要与美元指数转跌有关。而“迪拜事件暂时得到平息,且美国失业率下降,未来美元的升息可能提前,导致美元汇率回升。……如果美元出现持续反转,石油还可能跌破75美元阻力位,下探60美元区间”。目前国际油价水平在每桶75美元左右,不仅很难突破奋斗已久80美元目标,还有可能继续回跌。

如果国际油价徘徊在70到80美元的区间之内,国内油价调整的机会和幅度也越来越小,反复地进行微调升降也没有多大意义,唯一能够证明的就是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的存在和“正常”运行。不过,由于油价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国内经济以及用油企业和消费者对油价的调整并没有做出激烈的反应,那么,这到底是新油价机制的功劳呢,还是拜全球经济低迷所赐?

一定要看清楚,刚才笔者说的油价“低”是相对而言的,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指出,实际上,与过去国际油价达到峰顶、国内油价高位运行的时候相比,现在的国内油价是很高的,仍然没有摆脱高位运行的姿态,只是,现在没有大起大落,相对平稳的油价却可以让人们安之若素。

消费者对国内“高油价”的不满实际上针对的是国内石油市场的垄断者——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巨头,再往上升就是操纵国际油价的人和组织,而不是政府主管部门,不是现在的调价机制。在油企那里,油价从来都是低的,尽管再低它们也能优游地生存和赚钱,追求最大程度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是它们的本性,所以油企的立场从来不会站在消费者一边,而只能是和消费者作对为敌,永远声称国内油价还很低,似乎它们是最有爱心的“慈善机构”(网友语)。

就在不久前,有媒体披露,国内油企正在以低价格向国外贱卖成品油,让中石油和中石化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中。业内人士分析,由于社会低价成品油资源较多,国内需求不足,使得两大集团因价格较高,销售压力较大,库存压力也很大,所以选择了大量出口来释放库存。这让笔者想起了过去西方社会在经济危机爆发时期企业把牛奶倒进水沟也不给工人喝的事情,为什么不会通过降低国内油价来满足或者刺激国内需求呢?相反,国内油价却不断伺机闻风上涨,恰恰抑制了国内的燃油需求。

另外,媒体报道说,在日前召开的一个成品油价格研究会议上,石油巨头提出让主管部门下放成品油的定价权,但没有获得支持与否的答复。笔者想,要是把定价权(部分,比如在某个国际油价的价位段内)放给石油巨头,居于垄断地位的油企岂不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无视市场需求,随意提价,让国内油价飞到天上去?

国内油价未必一定要被国际油价牵着鼻子走,这是正确的,主管部门有主管部门的想法,因为在必要时可以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石油巨头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销量呢,还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而不择手段?主管部门不敢放权,其实怕的就是它们不受约束,做出有悖消费者利益的事情来。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的运行其实也在时刻袒护油企的利益,比如在油价可调可不调的时候,不该上调的时候上调,该下调的时候不调,导致目前国内油价处于一个较高水平。

鉴于此,国家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油价调整机制,特别是在国际油价徘徊在每桶80美元以下的时候,最好是不要急于上调价格,而应该对石油垄断企业进行研究调查,再结合国内的经济状况和消费者的使用和购买能力来评估目前的油价水平,了解油企到底是盈利还是亏损,不要一味纵容油企,让它们该放血的时候还得放血,该做“慈善”的时候还得“慷慨些”,不能总是让人们用敌视的眼光来看待它们。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