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出口量达20.4万

10月11日,广汽集团在互动平台表示,国际化是广汽集团发展战略的组成之一,目前自主产品已通过CBU\KD等多种方式出口至中东、 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超27个国家。未来将根据不同市场的不同特点并综合考虑研发、供应、生产、销售、售后等各环节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市场开拓方式,为全球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日前,广汽集团公布了最新的产销数据,9月份广汽集团共卖出了23.72万辆新车,同比增长44.3%,1-9月累计销量则达到182.5万辆,同比增长22.2%。

眼下,汽车出海正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象级业态。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汽车企业出口181.7万辆,同比增长52.8%;8月当月,汽车出口历史上首次超过30万辆。从今年前八个月整体情况来看,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仅次于日本汽车出口量。

不仅如此,9月,我国自主品牌出口达到20.4万辆,同比增长88%,环比增长13%;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3.4万辆,同比增长60%。

“最近5年,国内汽车主机厂的发展突飞猛进。受疫情影响,2020年海外汽车厂供应链不稳定,产能恢复受限,但国际市场的需求依旧存在。因为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车厂可以实现持续生产,从而迎来了一波出口增长潮。”接近广汽集团内部人士对中车网坦言。

业内人士分析,在自主车企的销售结构中,出口份额占比已达20%-40%,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就,越来越多车企正从“中国的车企”迈向“世界级车企”。

欧洲市场成必争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9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再破30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中车网表示:“受疫情影响,海外汽车供应链出现中断,汽车生产出现了严重受阻情况,导致海外市场持续处于缺货状态,拉动了中国汽车市场出口的增长。”

香颂资本沈萌认为,国内新能源市场发展迅猛,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投资力度上,远超欧洲、日韩等区域车企,新能源车型出口贡献新增量,同时依托新能源车型发力智能化,较日系、欧美系传统车企取得了较大优势。

随着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而挪威则成为许多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奔赴欧洲的首站。

最新数据显示,挪威的新能源汽车渗透比例已高达86.1%。目前,蔚来、比亚迪、红旗、小鹏、岚图等品牌都已进入挪威,它们正代表中国品牌与一众国际大品牌同台竞技。

中车网了解到,今年,蔚来的产品与全体系服务将在德国、荷兰、瑞典、丹麦正式落地。比亚迪在挪威开设了51家零售及展示门店,目前已与欧洲经销商集团Hedin Mobility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瑞典和德国的客户提供电动汽车,首批车辆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交付。9月13日,上汽集团“全球纯电超能跨界车”——MG MULAN在中国,以及德国、法国、英国等近20个欧洲主要国家同步上市。

困于“船票”难受益

在汽车出口火爆的同时海运价格水涨船高,并且呈现全球性上涨。目前全球范围内运输汽车和工业机器的货轮的成本已经飙升至每天约8万美元,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价格。2023年将达每天15万美元。部分企业,每向海外卖十辆车,其中就有一辆车被船运公司赚走。

根据船舶经纪公司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运输汽车和工业机器的货轮的收入已经飙升至每天约80000美元,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价格。

据计算,如今在60天的航程中,每辆汽车的价格约为740美元,比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增长了约5倍。其中用于汽车出口的滚装船尤为突出。这主要与滚装船货物装卸效率高,世界上汽车运输广泛采用滚转船有关。

在出口车辆中,新能源汽车表现突出,在1-8月实现了出口34万辆的突破,同比增长97.4%,成为出海增长新动能。不同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体积和重量更大。例如,出口到欧盟的汽油车平均重量约1.2吨,而混合动力车的重量则约2吨。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占据更多的运力,从而导致运输成本上涨。

长城欧拉出海相关负责人直言,欧拉出海运输费用已经达到15000元,占据其均价销售成本的10%。而此前是4000-5000元。这意味着,欧拉运输费用上涨3倍。此外,伴随复杂多变的地缘关系在内,出海“通道”和成本也面临着诸多不缺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不少国内车企都在主动捆绑优质海运运力,以避免未来汽车出口业务在物流环节遭遇瓶颈。

今年2月,东风汽车与世界最大航运企业之一的日本邮船株式会社(NYK)达成合作,1500辆东风汽车搭乘NYK滚装船 ARIES LEADER出发,开辟了广州南沙至南美的汽车出口新航线。

10月9日,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上汽总公司与全球最大综合性航运企业集团中远海运集团“交叉持股”深化合作,此次合作将在整车和零部件物流、国际经营等领域,为上汽集团提供更稳定的产业链战略性资源保障。

原文作者:杨柏玲
编辑:杨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