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从最早的车内空气污染,到含有沥青成分的阻尼板,再到如今座椅和头枕被检查出来多环芳烃。频频出现的“质量问题”正在挑战公众的底线。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在所有的检测中,民间、检测机构、主机厂都各有一套说辞,互博的不亦乐乎,笔者不禁想问,质检到底谁说了算?

起于民间 机构举证

在所有被曝光的事件中,都事出有因。最早是大量消费者投诉奔驰C系列的地胶以及其他部件所散发出强烈的味道,导致消费者感到身体不适,甚至造成伤害;其后,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在内的不少车主投诉集体投诉车内异味,被央视媒体曝光之后,才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日,央视的报道又卷入了多款车型和品牌,强致癌物质多环芳烃进入人们的视野,车子还能买吗?

【空气污染,隐患更重要】

说实话,最挑战人们底线的,其实不是致癌物质有多强,而是“藏而不报”,将消费者的知情权直接漠视。在上述所有的案例中,几乎都起于民间,来自消费者最基本、最真实的使用体验;但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问题在厂商处都没有收到十分的重视,直到媒体介入,将事情放大,直到在315系列报道中予以全国性的披露,这些真实的客户反馈才被更广泛的传播。

但即使是这样,厂家以其强势的地位仍然为自己“据理力争”。而这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对于检测结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消费者在其中没啥话语权。这种“起于民间,机构举证”的方式较单纯的消费者表达不满更有力量,但与厂家“一手遮天”的强势态度还相差较远。

厂商自检 回应低调

作为一个厂商,如果想认真的、获得让公众信服与信任的事件处理结果,那必然需要“鲁迅式”的自嘲与自省,将自身的问题暴露在阳光下,供人品鉴。但几乎所有的车企都没有这个勇气。

当初大量奔驰消费者投诉奔驰C系列之时,奔驰方面却始终当做个案处理,官方也没有回应,直到央视报道以后,奔驰才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简短的声明,从始至终都没有进行过召回。民间团体为了进一步维权,不得不一边搜集线索、委托第三方鉴定机构,一边诉诸媒体。在解决过程中,甚至发生厂家在与客户沟通时,仅凭嗅觉来判定车内并无异味,难道超过200个投诉的集体都嗅觉失灵了?

于此同时,奔驰一直以其自身严格的标准自居,并且强调出厂前都经过严格检测,但这种自检的方式可靠吗?

此后的一系列事情,与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于检测标准的问题,在阻尼片的调查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央视报道汽车阻尼片含有致癌物质之后,部分厂家予以了积极回应。以奔驰为例,奔驰称其阻尼片为进口,符合奔驰的全球标准,但央视调查其阻尼片却为北京郊区一家供应商生产,究竟谁是谁非?现在厂家并没有拿出十分充足的证据。

除了奔驰之外,宝马、奥迪,均表示其所使用的零件遵循全球采购标准,宝马至今没有给出自检结果,奥迪则得出的结论是低于奥迪全球标准。央视的检测结果,和厂家自检的结果,作为消费者的你,会相信哪一个?

【多家企业的送检样品中检测出多环芳烃】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上述厂家并没有给出一个消费者和厂家都认定的,至少俩家以上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而似乎有些习惯性为自己“正名”。

在强致癌物质多环芳烃的检测中,作为厂家、媒体、消费者的博弈,更能彻底的看出来对于质检的“不同认证”。根据央视所指,有关检测是网站在不告知厂家的情况下,针对托关系购买的原厂零部件进行。样本在拆解后被送往上海一家权威检测机构盲测而得到的结果。如果中间各个程序都没有问题,那么这个检测结果显然会非常有说服力。

但在厂家的角度来看,似乎这种方式并不被认可。直到目前,多家公司并没有出回应,仅有上海通用给出回应,但却称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无法证实该网站检测的零件是其原厂零件,又称其有关产品完全符合出厂质量检测标准以及国家相关法规。这与上述的“理由”异曲同工,对于这些问题,厂家“非常一致”的选择“澄清”或者是“保持沉默”。

中外有别 参差不齐

在多环芳烃的检测中,央视的报道似乎还牵扯出来中外有别的问题。根据报道,合资车型中,大多检测出超过没工具5毫克的多环芳烃。而同版本和型号的国外销售车型中,尤其是德国样本,却没有检测出多换芳烃,任何人对此都可能会产生疑问。

目前,德国对于汽车的标准是多环芳烃总含量不得超过每公斤0.2毫克。按照这个标准衡量,三菱欧蓝德、现代新胜达、雪佛兰爱唯欧、长安铃木天语SX4分别是其34倍、27倍、35倍和32倍。

虽然目前我国去年出台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但仅对八种常见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做出了规定,但却没有将多环芳烃列入其中。于是乎国内似乎以此失去了对外资方的约束力,超过发达国家标准几十倍,成了质量残次不齐、中外有别的典型。

实际上,包括奔驰C在内,以及沥青阻尼、甚至是小小的石棉垫片,在国内外都有着不小的不同,比如沥青阻尼,在国外至少是改性的或者不含沥青成分;含有石棉成分的垫片更是早在澳大利亚市场禁止销售。为此,我们还真不能全怪厂家,谁让咱们没了这个标准呢,检测出来,都不好让厂家认错。

但从始至终,之所以让消费者频频感到不满,更多的是,这些差别没有媒体和消费的参与,几乎无人知晓。这再次触及了人们的底线。

至此,笔者敢问,质检之殇,到底谁说了算??(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