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五、废旧电池回收领域

在新能源领域,各大制造商都在进行与电池生产商的合作。但对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组的回收和再利用问题,确明显滞后。尤其是储能系统, 在电池容量衰减到出售容量的80%以下不足以继续应用在汽车上之时,如何处理该电池的问题明显缺乏方案。

目前我国对于电池的研究仍然主要在安全性和寿命上,对于使用后的回收问题考虑的较少。比如对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的处理和再利用问题,以及上述容量衰减后电池的再利用和拆解问题。

【对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事实上,如同玩具赛车使用后的电池仍然可以用于闹铃上一样,衰减后的电池还可拥有部分储能功能,可用于电网储能、低速电动车的电源等,二次甚至多次利用的空间很大。即使报废,电池拆解后的再利用仍然能产生经济价值。

在电池研发的同时,考虑到回收问题,并设立机制,可以引导市场资金进入,完成“民间废物利用”的工作,如果垃圾分类回收一样,市场经济引入,要远比被动宣传更有效果。

此外,对于废旧电池回收环节的打通,将形成完整的电池产业链,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和提高科技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具有商业和社会双重价值。

六、泛低速小型电动车及停车场

另一个与电动汽车相关的潜在市场就是泛低速小型电动车,这不仅包括目前定义的最高时速低于60公里每小时的低速车,也包括介于60到120公里之间的泛低速电动车。一方面小型化是当前汽车发展的一个潮流,另一方面小型化汽车非常低廉的价格对于常规上班族是有吸引力的,其可应用范围远不止“停留在社区”和“路边拉活儿”,而应该在更多的领域,如旅行车、探亲行、临时租赁等方面予以应用。

与之配套的充电桩、停车场这些设施都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干等电动汽车推广”的尴尬境地。其充电桩、停车场甚至可以与商场、CBD、大型公交枢纽相结合,实现无缝对接,便捷性大大提高之下,创造更多的衍生出更多的服务性公司、盈利机构和公益机构,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七、颠覆性的“设计中介”

现在这年头,开发新车以及做换代改款之时,外观对于稳定客户群体、吸引新客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在汽车设计方面,仍然有高度的壁垒,至少是在集思广益和操作人员上,除了主机厂自身的研发设计团队,以及独立的汽车设计工作室之外,还没有更广泛的市场参与,这对于释放治理资源并无益处。

从组织结构上,可以理解为自上而下,由车企发起,进行研发和转化,因此也很缺少从下而上来自民间的创意。在笔者看来,民间“自造汽车飞机”的牛人,并不仅仅是博君一笑,反而体现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来自民间的汽车设计,可以产生更多的火花】

在汽车外观设计上,多数厂家会选择进行市场调研后,使用自身或者专业第三方的设计团队来进行车型外观设计,消费者则只能等待汽车亮相和量产后才能一窥真容,此时的好坏更多的取决于消费者的判断,对于厂商来讲则基本上等同于“非黑即白”,与消费者心中的期望,或许相去甚远。

为此,急需进行在设计方面的变革,形成“自下而上”的设计体制,由消费者和民间组织来发起,要比厂商发起更亲民。厂家则可以依托专业人士进行“技术下放和指导”,帮助消费者进行汽车设计。也可以就此引入市场化,形成自下而上的设计动力,而不是仅仅挺停留在搞几次“设计大赛”。

因此,在整体的设计环节上,模块化的分割,有利于形成许多具有颠覆性的“设计中介”,其通过网状结构可以刺激消费者实现创新和成果的商业化转换,同时厂家也将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心中所要的方案,实现利用“全民智力”的能力。
此外,除了外观设计,一些模块儿化、专业性较强的部分,也可以应用此方面,实现智力资源的最大释放,其中的商业操作空间巨大,与之相关的培训、图书、展会等都将受益。

以上笔者认为仅是冰山一角,尤其是汽车行业是产业链很长的行业,面临变革之际,仔细搜索整个汽车行业的各个环节和角落,积极的寻找更多的潜在价值和市场空间,未来的汽车引擎将再度启动。(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