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自古有句“官州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不过在叫车软件上,北京先是对叫车软件发起“命令”,随后又官方指定了4款叫车软件,来作为民营轿车软件的“替代品”,以便来维护作为“盈利性公共交通工具”的权威性,这倒是真实的事情。

不过事实证明,评价一个软件的好坏,是由消费者和使用者来决定的。在官方和民营的较量中,前者几乎完败,北京晨报记者此前做的“冠名96106和不冠名的96106”的叫车效果对比,便可以充分说明问题。

实际上,深入考虑官方叫车软件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这四点如果官方不予以改变,则很难扭转官方叫车软件尴尬的地位。

第一,应用管理思维来办市场的事

典型的现象是,官方仍然将自己定位为市场监管者,同时又当软件的运营者,要求软件公司统一进行梯度加价,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出租车司机作为完成整个叫车行为最终决定者的心理诉求。同时,统一加价扼杀了以市场供需为核心的体制,影响了出租车司机的积极性,是典型的“推着干活儿”,效果自然没有“被吸引着干”好。

从司机的角度来看,由于目前出租车司机承担着较高的“份儿钱”,短途、不顺路、交接班、高峰期由于所付出的的时间成本以及相对回报较低,这导致了出租车司机不愿意接手上述情形的活儿,打车难现象因此不止,这反过来也为叫车软件填补市场短板提供了机会。

因此,官方如果仍然按照“一刀切”的方式对电召平台进行指挥,而没有对比民营企业电招软件的优势,那么继续预冷乃意料之中。

第二,没有考虑消费者的充分诉求

消费者使用电召平台的主要需求一般是不方便打车、希望提前约好车、代步方式这几种,在上述司机对接单选择的影响下,使用官方平台导致部分消费者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一方面难以找到合适的车辆,另一方面造成消费者花费额外等待时间确认约车结果,这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与之相比,民营打车软件利用“供需关系来加钱”调动了消费者出租车司机的积极性,解决了消费者久等无车应答的情况。因此使软件具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谁能高质量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充分占领市场。

【电召?!】

第三,单一的盈利模式加大了消费者成本

在消费者需求方面,价格因素是重要的一个因素。而统一加收费用正是违背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诉求。一来加钱的方式与民营企业不加钱的方式显然无法调动消费者的意愿,二来无论加钱5元(实时叫车)还是6元(预约叫车),相对于一般的二三十元打车费,加价额度达到至少20%,者不可避免将司机的额外收入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而民营企业的方式则充分发挥了“保险”的作用。作为消费者与出租车之间的媒介,承担了这部分的费用,司机既有加价运营所带来额外收入的积极性,消费者也不需要承担额外的叫车费用。民营企业本身所培育的消费习惯、忠诚用户将为日后开展其他业务带来无限可能,长远价值远远高于为加价所付出的金额。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商业模式的运用,也适用于笔者此前所述解决高昂的汽车室内空气污染检测费用的问题。

第四,与科技脱节导致效率低下

除了上述三点之外,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效与速度,官方未能展示出来。即使是现在,96106仍然用着“原始”的人工录入,即电话叫车预约由人工调派,而“快的”和“嘀嘀”都是乘客语音输入,生成定单后自动进入系统,显然机器的下单速度和调派速度更有优势,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客户体验(对于电招平台而言,消费者和出租车司机都是客户),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官方96106电招平台在亲民性、宣传风格上,都与民营打车软件有一定的差距。后者无论是在手机客户端、界面设计还是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培养方面,都更加深入,利用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更快,消费者“尝试”的可能性也更大,这也为民营企业软件普及率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基于上述四点,官方仍然站在“老大”的姿态来看待叫车平台,是很难做好的。这里笔者建议在“精简政府职能”的环境下,由“管制”改为“协作”,为民营企业制定一些健康发展的规则,并支持民营企业改变整个打车生态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文/中车网 孙平涛)

注:本文为中车网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