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在全国车企都在比拼谁的产量多,纷纷兼并、扩产之时,背后留下的却是超过90%的企业没有达到销量目标,不少企业开工率不到一半的尴尬境地。汽车制造越来越像零售行业,在追求数字与规模上走得越来越远。

被打了“鸡血”发展目标

虽然中国汽车销量连续两年放缓,但各个车企依然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看多中国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所表示,按照上述规划,2015年我国车企的产能规划将超过4000万辆。但实际上,2015年的汽车产销量不可能达到这个数目,即使是3000万辆的可能性都不大。

【数据如同打了鸡血一般】

根据工信部数据,2012年中国汽车累计产销仅有1900多万辆,其增长率比2011年也仅多了不足5%,连续三年的产销量增长率维持在个位数。即使按照2000万辆基数,增长率15%计算,到2015年,产销量也仅能达到2900万辆,走上3000万销量很是困难。

这个被打了“鸡血”的目标,颇有“大跃进”之风。

而车企之所以看好未来的增长率,一来是认为中国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广大的二三四线城市,汽车普及率仍然有待提升,并且人均汽车拥有量(每千人拥有38辆)和其他国家以及全球平均水平(每千人拥有120辆)存在较大差距;二来是部分车企的扩张所引发的博弈,厂家纷纷效仿,生怕在产量上落后而遭到排挤。这两点共同形成了“非正常心态”。

产能与销量的悖论

非正常心态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在销量上,不但脱离目标,也与产能形成了悖论。一个健康、平稳、积极发展的市场,产量和销量必然相辅相成。最近三年,经销商利润微薄、库存上升是最明显的信号。

根据毕马威发布的《2012年全球汽车业高管人员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闲置产能高达600万辆,已相当于两倍德国汽车市场的规模2016年经中国产能过剩可能达到900万辆,这个数字十分庞大。基于这个数字倒推,来观察近年来车企降价促销的力度和手段,也似乎可以印证。

另一个更能反映产能与销量悖论的是开工率。根据统计数据,今年4月,国内21家已公布销量的企业中,约90%的车企未完成1—4月的阶段销量目标,4月份虽然同比销量上升达到13%,但环比仍然成下降趋势。前四个月总计乘用车销量约为580万辆,这与2012年乘用车销量1500万辆,相比,并没有飞跃式发展。

同时,数据显示,乘用车平均产能利用率大幅跳水,从2010年的110%跌至74.5%,自主品牌产能利用率由100%下降至58%。更有甚者,例如华泰,拥有50万辆的产能,但利用率仅有10%。这既是销量增长回落之后的反映,也是对汽车加速扩张所形成风险的一个反映。

继续扩张的背后推手

除了上述分析车企看好未来增长率的两个理由之外,车企扩张也或多或少的受到来自政府、市场的推手。比如,最近几年又出现“打造汽车城”这样的口号。比如惠州就公开表示对此的愿望,同时,或许北京汽车城,成都汽车城,武汉汽车城,长沙、沈阳等也将逐步的被建成,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不少的现金流,更可能成为支持政府税收和GDP美化的“重要产业”。

尤其是随着房地产市场被多重调控,汽车业作为弥补房产市场所让出的空间,政府可以通过地皮、税负等方法构成收入,解决本地人员就业问题,因此,政府基本上都是愿意进行的,无形当中也就推进了汽车产能的扩张。

对此,汽车厂家作为行业主体,应该尽快扭转心态,将增长数字的权重级别适当下探,而将“发展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级别,全年的目标也应该尽可能的围绕这个战略来推进,以保证在大市场环境下,企业自身能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