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但凡涉及到兼并重组,从国家层面,极少进行强硬的规定,其本质更多的是使某些行业通过市场运作和操作,来实现在对某些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近期昌河铃木闹独立,恰好反映出如今发生在汽车界的兼并重组,是否已经偏离当初的本质。

从国家层面来看,由于目前各类汽车生产企业有超过1000家,整体呈现“小散弱”的局面,因此国家希望能通过行业内的兼并重组的方式来加速市场竞争,出现能与汽车强国相抗衡的汽车强劲实力的企业,最终实现汽车强国的梦想。

在操作层面,造成目前的格局与许多汽车企业“僵而不死”“割据一方”有不少关系,因此在操作上兼并重组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施行更加完善的退出机制,以及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下,可以自由的选择进退,则是成为具备“常青藤”式发展潜力的大型车企的必要因素。

笔者认为,昌河汽车与长安集团之间保守垢议的“包办婚姻”的确有值得商讨之处。 在这场结合中,江西省政府主导的兼并重组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撮合,是早期的原动力,但这似乎让双方的企业经营者并不是很愿意,实际上,这又是一次行政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强行买卖”,能否搞好过于依赖于主观预期,也过于追求在短期内取得成绩。

按照相关责任人的表态,在2009年国资委撮合时,昌河、哈飞当年便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念头,不愿意规划到长安的门下;而长安方面当时已经有很完善的布局,重组亏损多年的昌河哈飞并不情缘。而由于缺乏退出机制,多年的亏损并没有促使哈飞和昌河主动去寻找合作伙伴或者将企业进行收购,至少这在当地具有“国字头”背景,出售或者兼并一家曾经辉煌的企业,官员的面子上也很难承受。

同样,从企业兼并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如果哈飞和长安仍然具备比较高的价值,长安或者其他企业亦希望借助前者在微车领域的经验,进行打开该领域的市场,相信发起人也不会由国资委担当主角。一句话,只有自愿的,才更容易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上述这种收购思路体现出我国在兼并重组上的浅显理解。兼并重组的本意并不是鲸吞豪夺,而是在基于调整和重新组合的方式,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这其中销量数据,和盈利数据是两个重点指标。但遗憾的是,包括不少地方政府,都认为求大求全才能展现实力,而疏于精明能干。这如同让“气功大师”对阵真刀真枪,结果不言而喻。换言之,一个虚弱的胖子,战斗力是很难提升的。

在这方面,长安和昌河的结合并没能给双方带来好的趋势,反而由于管理层事前和事中都难以融合,并且长安的求全行为直接触犯了昌河铃木的利益核心,导致双方交恶,并不是一种共赢方案。

单一而论,长安在为长安马自达在微车领域寻找解决方案,直接通过收购进而将有形和无形资产直接打包进入到长安马自达中,是一种吞食,但却低估了后者的独立性以及在管理层人心上的笼络,导致后者因为看不到足够诚意的相应补偿而给自己埋了雷。

而昌河、哈飞让人遗憾之处则在于,没能利用好以往车型热卖的形式,且没有充分利用好国产车型纷纷出口的热潮,加上后继车型匮乏、国内微型车市场不景气,让哈飞陷入困境当中。如果二者能够充分的考量到上述影响,及早的进行布局,也极有可能不会有后来的“包办婚姻”。

笔者认为,兼并重组的根本目的是构建一个综合竞争力更强的体系,无论这个体系最终是以集团内部布局来体现,还是超越公司的界限,跨行业进行合并。从更广泛意义上来看,企业往往可以通过“相对独立”与“密切合作”来施行。

比如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控股,但在管理上和盈亏上保持后者的独立性,不一定要将后者的资源全部纳入囊中,关键点则在于双方能否开诚布公,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空间。可惜我们发起收购的企业往往抱着“老大自居”的心态,懒政般的将被收购企业转化成“所有权归为自己”的标的物,而导致1+1不能大于2。

又如企业完全通过可以构建战略合作协议和框架,施行密切合作来代替官方的兼并重组。比如哈飞在微型车和交叉车上对长安输送技术,又或者是长安与昌河合作开发新车型、长安代工哈飞等等措施。但凡有利于双方利润增长和盈利能力加强的举动,都可拿到桌面上来寻求解决方案。

如果作为发起者能真正的实现更广泛意义上兼并重组者,相关部门不再作为主导市场的裁判员,相信我国汽车工业做强还是指日可待的。(文/中车网 孙平涛)

: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