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南合作:弱弱联合的标本
第一次喝黄酒醉了,从杭州醉到南京,住进新纪元酒店,上网就拜读到张久先生的大作《上南合作”对南京菲亚特有何影响》,遂引发俺以前对胡茂元与王浩良的上南合作之感想。
上汽与南汽合作,如果俺记忆不错的话,应该是在07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之前上海与南京为了罗孚打得不亦乐乎,甚为引吸眼球。对于胡茂元先生提出上南合作, 俺当时有些纳闷,进而想到这可能是一种消解内斗的权宜之计,未想到上海会真的与南京合作,再看王浩良这边的反应,亦没有那种呼之欲应的激情。如今,看到张久先生援引“年产销低于百万辆的汽车公司会越来越困难”,必欲重组的谬论,就想到要写出一点想法。
张久先生是汽车界的老牌评论人了,俺曾认为张久先生正在撰写的中国汽车史甚有价值,但是,张久先生诸多为上南合作的呼喊,却令俺大不以为然。上海与南京的合作基础是什么?就是因为两家公司都肢解性收购了罗孚,合作起来制造罗孚便能使罗孚合璧重生么?俺个人觉得,与其认为合作而重生,不如将其看成是上海与南京收购罗孚编撰一个不太难看的尾声。
从上海的荣威与南京的名嚼现在业绩来看,双方的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因素甚多,两家公司重组,合作制造罗孚的两款车型,与不合作制造两款车型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没有区别,因为双方都是舀来罗孚的生产线在贫瘠的中国汽车大地上制造。只要罗孚不雄,双双都难以挺起来。上汽与南汽现在的生存状况亦悬殊甚大,上汽与大众和通用的合作,收益颇丰,南汽与菲亚特的合作,充满了风雨飘摇的况味。上汽的制造,多想搞出一个海派式自主汽车制造,南汽则兼有自主制造与获取经济利益上的新生考虑。从外部判断,南汽的经济诉求比自主制造更甚。因此,两位难兄难弟有因罗孚而荣的相同心理,却无可以合作的久长基石。
用大白话说,目前的上汽和南汽,资本上上汽雄厚,南汽资本甚薄,上南合作,上汽可能给南汽注入资本么?如果成立,南汽则必须有其他条件,比如精明的上海人与大众和通用合作,那是人家有制造技术,在制造技术方面,上南都是一无所有的光棍,南汽长期与菲亚特的合作,也没有搞出骡子来。
在技术方面,上汽与大众和通用合作有年,也一样没有搞出骡子,所以才有巨资买罗孚之策。俺就算上汽已经习得德国与美国汽车技术,却也与南汽长期与菲亚特合作习得的技术背北,舀足球来说事,上汽跟德美玩的长传冲吊,南汽与菲亚特玩的是拉丁派,两家技术的品味与价值取向亦不相同。故无论从资本上还是技术上,上南两汽均难觅到合作的合理动机。
那么,以“年产销百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越来越难生存” 为由合作,上海找南京也好像没找对对象,以上海的财大气粗,它还不如弯下腰来去找奇瑞,奇瑞有技术,有成熟的车型,且产能甚大,奇瑞诞生之际即挂名在上汽名下。如果旧裂难弥,找上吉利也行,吉利也一样有技术有车型,且需要资本。恰好找南汽不合提高产难这一条。
上南合作,只是基于都买了罗孚,这是唯一的理由。然而,以胡茂元之精明,他不会不考虑到两家都是罗孚,如果罗孚不行,两家便会陷入惨败之境。他也不会看不到南汽在抢购罗孚时的强赌一把的心态,上汽主动找南汽合作,是出于收购南汽的名牌、技术或优良资产呢?数来数去都看不出此间的奥妙。
那么,南汽对罗孚的收购冲动,本来含有抢摘桃子的试图,以南汽在上汽面前的弱势,跟上汽合作以后,南汽还有什么?因为南汽购有名嚼的商标?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无论是罗孚还是名嚼,都是弱势品牌,如果现在舀出罗孚与荣威两个品牌来测试,显然荣威的知名度大于罗孚。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到细分时代,不论是哪个老跨的著名品牌,是靠车型打天下而非品牌效应了。通用的商务仓行,但是同为通用品牌的新景程就毫无颜色。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舀着一个洋品牌就可以忽悠中国大众的时代已远。由此看来,基于罗孚的上南合作,基础十分薄弱,在俺国现实的汽车市场环境下,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欲强行进行合作,在经济运作上鲁莽可见一斑。比较之,可比巨资收购罗孚。
罗孚是中国汽车史上的一个梦。这个梦做得太迟,如果在1980年代还可以考虑,现在是21世纪,俺国公路上跑着和还未跑的可供选择的车型巨多,多个罗孚原本也不是一件盛事,然而经由上汽与南汽抢购罗孚,便成了盛事一桩。如今再由抢购化为合作,最好的结果就是:合作之后,失败可以归于合作不畅。而没有合作,则是收购罗孚不利。两相比较,合作告失远远小于收购告失,因为前者有理论依据,还有中国汽车政策支撑,后者则纯为商业运作失利。
总之,俺认为张久先生对上南合作的判断颇有差池,并且“年产销百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越来越困难”的立论,也不那么确切,以俺国现在存在诸多年产销均在百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为例,也看不出其中的必然。年产销超过百万辆的汽车公司困难也不小,通用与福特的困难也是有目共睹么。再说了,上南合作,想实现年产销百万辆以上,那也是遥遥无期。如果上南合作能将罗孚实现年产销百万辆以上,那将是一件神奇的事,可以说明中国的艾科卡横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