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市相关领导在谈到公车监管问题时表示,广州最快将在今年6月对包括市管干部在内的全市公务车实行更严格的监督管理,即,公车将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经批准非公务用车将采取有偿使用措施,试点单位估算,拟按照每公里1.5-1.7元收费。
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监管措施确实能够起到禁止公车私用。而收费制定也给人的感觉是公车再也不是公务人员的免费午餐。
但是,这样的管理措施真的合理吗?这样的管理如何落到实处?
不论是安装GPS系统,还是按照身份识别系统,总之是需要人来安装,需要有人来监管。特别是按照以后的监管,实属难上加难。
在目前的行政管理系统中,管理人员一定是该系统中的一份子,那么这些管理人员在管理起来就不免畏首畏尾。因为,值得管理的一般都是有些职务或者实权的行政干部,这些公车的管理人员,或者是被监管公车使用者,也就是某些领导的直接下属,或者是间接下属,或者有人情送往。因此,管理不可避免就会出现灰色地带,或者管理就会形同虚设。试想,那个人敢管理自己的上司的公车私用的违规情况吗?如果你直言不讳,也许就会要冒着被上司“管理”的风险。
另外,公车的使用有许多复杂性。比如,公车私用有时候是在公车公用的过程中,穿插使用的,这样的情况怎么算?有时候,领导干部的用车也会给下属人员使用,如果实行身份识别,那么这种身份识别能够区分出来下属公车公用与亲属公车私用的区别吗?
再来看看所谓的每公里收费。
每公里收费1.5-1.7元,好像是比免费使用公车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这样的使用费用,比出租车要低了许多。那问题就是:为什么领导干部就能够使用租车费用低许多的公车,而一般民众就必须要使用费用高许多的出租车服务?这不明显是将特权合理化了吗?
因此,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需要从更深层面去解决,切不要将解决公车私用问题当做了一个政绩工程。(文/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