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近日一则伦敦私人停车位标价30万英镑的天价新闻,让笔者感到震撼。但从另外的角度,工业化和人均拥有量都超过中国的伦敦,却可以车位比房子还贵,这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真实的背景是,该停车位维语伦敦市中心海德公园附近,周边高档住宅区的房价大约在1500万英镑左右,因此一个仅占据售价2%左右的停车位,显得并不是很贵,同时该地区停车位一直抢手,因而创出天价。

如果说该停车位是为了配合“汽车工业发展的后现代状态”或这说是汽车族“必备”的配套措施,那么这似乎并不符合政府的意愿。从政府的角度,其并不希望马路的车子太多,其更关心的是由此而带来的交通通畅性的降低、环境污染的思考,因而无论在找车位还是车位配套上,伦敦似乎都偏爱“小气”,让有车一族“无位可停”,而带有非常强硬的色彩。

一项调查显示,英国车位“奇缺”,英国人医生平均花费106天时间寻找车位,停车一次平均花6分45秒找合适车位,而居住在伦敦的人停车一次需20分钟,而其停车费也是出了名的贵,虽然并非治理拥堵的根本方式,但其强硬直接的方式间接对汽车出行做出了限制,每个人出门都要掂量一下停车是否会困难、是否要付出昂贵的停车费、以及是否会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吃罚单。

同样令人称奇的是,欧洲第一高楼“夏德大厦”(Shard)”,即“碎片大厦”,可容纳上万人工作和生活。其停车位设计居然只有48个,这很大一部分也是考虑到残疾人士的特殊需要才保留下来。而其良苦用心只是最大限度的为了配合大厦的整体绿色理念,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与之相比,中国的配套设施已经显得非常“大方”了。

笔者并非标榜要建造更少的停车位,以及减少停车位的供应。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汽车行业究竟是不是越大越好。

按照逻辑,有了车,就需要有停车的位置,如果全方位的对停车位进行控制,那么出行者以及希望购买汽车的人就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由于中国汽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各地都没有像英国一样昂贵的停车位,每个月几百块钱的价位就可以租一个停车位,即使是在外面停车停车费高达十几元每小时,只要存在,加上不够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停车位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地位。而后者对于公共出行方面,利用经济手段制裁交通拥堵,手段要比目前国内严厉的多。北京所实行的限购、限行政策与之相比仍显温和。

如果仍然将目光聚焦到对限行乃至限购更加严厉的城市中时,车企必定会感到由此带来的压力。为未来10年以后可能遭遇的交通、能源问题,以及新的市场形态做出预判,以及为目前开始进行的中国汽车行业转型做出充分的思考。

例如在车辆单价上,由于包括停车、保养等售后成本的上升,消费者的思维习惯将越发精打细算,也越来越注重“是否需要”购买一辆私家车来使用。因此车企在产品制定和营销策略上应该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在哪里。

笔者认为,停车费的上涨,将是大势所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如此,中国工业水平的促进以及改善产能过剩的需要将促使费率的上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莫不如此。而有意思的是,停车费最昂贵的国家为经济发达的伦敦、阿姆斯特丹,停车费最便宜的则是经济欠发达的印尼和印度。排名第一的伦敦每天大约为63.88美元,最便宜的新德里则为1.65美元。

实际上,作为管理者,最应该看到的是发达国家对停车费昂贵的定价方案。发达国家普遍施行的原则是“停车入户,位先于车”,拥有车位要优先于购车,这也反映出一种成熟的消费理念。

例如,在伦敦,除了上述昂贵的费用外,闹市区停车费高达4英镑每小时,几乎与地铁“一日通票”相当,同时在周一到周五上午7点到下午6点30分对进入内环路的车辆每天每辆车要交5英镑的道路拥挤费。此法实施后,伦敦内环里的车流量减少了20%。

在阿姆斯特丹,不但汽车要让着自行车,而且公共交通工具允许自行车的搭乘,并且自行车享有类似高速公路一样的专用道路,是名符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阿姆斯特丹没有为汽车留下过多的空间】

在美国,有的公寓楼有地下停车场,每月花费300~400美元可以得到一个车位。但如果没有停车位,则只能将车停放在营业性的停车场里,收费十分昂贵纽约市中城附近的收费停车场,每小时收费最低价格是7.99美元,最高可达20美元,去市中心吃顿饭,停车费普遍要超过饭费。路边停车比较普遍的价位也在每15分钟0.25美元(约每小时6-8元),但一般只允许停1~2小时,逾时被巡视的管理人员发现,将会遭遇50~100美元(400-700人民币)的罚单,不可谓不重。

在日本东京,画有黄线的地方停车超过10分钟就算违反交通规则。在日本,买车者要先有停车位。很多居民把车停在院子里;没院子的,要在住宅第一层留个车库;而住公寓或租房没有停车位的人,就要花钱租停车位了,每月耗资3万日元(约2200元人民币,也要比国内的停车位收费要高不少)。平日路边停车费一般也在1小时500~600日元(约40元人民币左右)。

短期内,对通行的限制,可能并不会对生产企业有所影响,但从长期影响来看,更多的思考“由停车位导致的变革”所蕴含的可能性,以及位置需要做出的对策。(文/中车网 孙平涛)

注: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