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第十三届北京国际车展盛大开幕。华泰汽车因其首次推出的整车和动力总成新品,以及全新的品牌形象而备受关注。此次不但有SUV全新力作——圣达菲新品的首次亮相,其自主研发、同步国际的主流动力总成产品:2.4GDI+6AT汽油和2.0D+6AT柴油首次成功搭载整车,标志着华泰汽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极具成本优势的动力总成产品又向量产迈进了一步。此举引起了同行业界的普遍关注。而与此同时,华泰汽车在北京车展也首次正式发布了其以“力量惊喜”为核心的品牌战略。此在产品、技术、品牌的全面开攻,似乎意味着华泰汽车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photo]39547[/photo]

亮点一:圣达菲新品倾情亮相

本届车展,华泰汽车最大的亮点是圣达菲新品的亮相。这款车目前处于PT1试制阶段,是一款针对年轻消费人群的紧凑型SUV,外型时尚、动感,内饰简洁、配置丰富,动力上分别搭载华泰汽车自主研发的1.5T汽油发动机和2.0D清洁柴油发动机,传动系统方面则匹配的是6速手动变速箱和4速AT自动变速箱。

圣达菲新品的目标消费人群为追求年轻、时尚一族,比原有圣达菲等其他SUV车型更加年轻化。圣达菲新品的推出,在丰富华泰汽车产品线的同时,也凸显了华泰汽车在SUV造车领域的专业实力和领先设计,并进一步提升了华泰汽车的产品竞争力,为国内年轻消费者提供了又一更好的SUV用车选择。

[photo]39544[/photo]

亮点二:全新6AT动力总成搭载宝利格

本届车展,华泰汽车还同时展出了多款代表华泰汽车最新技术成果的动力总成产品。继2.0D柴油发动机成功匹配源自德国ZF(采埃孚)的4速AT自动变速器并量产之后,华泰汽车又成功将2.0D柴油发动机和2.0GDI、2.4GDI汽油发动机匹配在了6速AT自动变速器上,成为本届车展华泰汽车展台又一大亮点。

华泰汽车自主研发的6AT变速器技术,源自世界知名变速器厂商德国ZF(采埃孚集团),采用世界领先的“智能电控换挡技术”和电液控制单元技术“,是国内最先进的6速自动变速器,传动效率高,燃油消耗小,并可配套四驱车型。AT自动变速器技术是全球自动变速器领域内最成熟稳定的主流应用技术,其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德国ZF和日本爱信手中,包括奔驰、宝马、丰田在内全球绝大部分汽车品牌,采用的都是AT变速器技术。华泰汽车在原有德国ZF的技术基础上自主创新,并申请了多项专利,填补了国内在自动变速器领域的多项空白,可谓成果卓著。此次,华泰汽车又通过自主研发设计的独特控制策略和标定技术,将6AT变速器由以往的仅能搭载柴油发动机,延伸至在有效保证整车的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前提下,成功搭载在了汽油发动机上。而由华泰汽车自主生产的此动力总成产品也将进一步降低整车成本,从而为广大中国消费者提供具备国际主流先进技术的超高性价比产品。

华泰汽车欧意德动力集团自主研发的清洁柴油发动机具有小排量、大功率、低油耗的优点,全系产品1.0~3.0D各种排量、各种型号应有尽有,适合小排量轿车、SUV、MPV等汽车产品匹配。华泰汽车的清洁柴油发动机技术源自意大利VM,已在国内率先达到了欧5、欧6国际排放标准。同时,华泰汽车还是唯一将核心动力产品出口到欧洲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华泰汽车采用的GDI(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是大众(含奥迪)、宝马、梅赛德斯-奔驰、通用以及丰田等国际大品牌钟情的主流发动机技术,也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之一, 最大特点就是省油,动力强。不过,受制造技术、油品质量、研发成本高等因素影响,目前采用缸内直喷汽油机技术的自主品牌并不多见。

[photo]39545[/photo]

亮点三:全新品牌形象焕新亮相

本届车展,华泰汽车发布的新品牌标识是在所有标识基础上的优化与升级。而从其发布的全新品牌核心价值——“力量 惊喜”上,记者似乎看到了一个自主汽车品牌的成熟、成长,以及其敢于挑战更广阔平台的勇气和决心。据华泰汽车相关领导介绍:“力量”,代表华泰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核心优势,能不断地满足消费者对于汽车澎湃动力的需求,在产品研发及设计方面,华泰汽车也会将“力量之美”作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极具力量美感的汽车产品;“惊喜”,则是希望通过创造具有超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令消费者不断获得超价值感。

[photo]39546[/photo]

作为民族汽车品牌的中坚力量,华泰汽车始终秉承“立足国内,放眼全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品牌”的企业发展愿景,把“为世界创造力量和惊喜”作为华泰人的品牌信仰。如今的华泰汽车不仅已将整车出口到海外近20个国家,而且为华泰汽车自主研发清洁柴油发动机提供技术支持的意大利VM公司,也每年从华泰回购相当数量的发动机产品。除此之外,华泰汽车还通过技术输出、在海外建厂的方式,大力加强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运营,开拓全球市场。华泰汽车以盛装出席北京车展,蓄势待发。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