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img]1[/attachimg]

从来没有一项汽车行业的政策像汽车“三包”一样如此“难产”,在拖延了7年之后,汽车“三包”最新版的草案终于在10月26日举行听证会。听证会上传来的消息显示,来自消费者、汽车经销商、修理商及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的17位代表对汽车“三包”的出台达成了一致意见,汽车“三包”政策可望出台。

问题在于,这17位代表真的就能代表汽车“三包”政策相关利益各方的普遍意见么?汽车“三包”政策真的能顺利出台么?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汽车“三包”草案中的相关细则没有得到进一步完善,具备公信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没有被普遍认可,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的前提下,汽车“三包”政策依然是纸上谈兵,如果强制推行也会在政策运行的过程中因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修正,这就大大违背了规范汽车售后市场这一汽车“三包”政策出台的初衷。

一般认为,购买汽车产品的消费者处于弱势的地位,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而试图督促汽车企业提升产品质量,规范售后服务的相关行为,是一项汽车企业及经销商“吃亏”而消费者“占便宜”的政策。事实果真如此么?

在笔者与汽车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沟通中发现,汽车企业和经销商对于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普遍持欢迎的态度,而消费者反而担心汽车“三包”政策由于相关执行细则的不完善而不能很好地对自身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

一方面,汽车“三包”政策的责任主体在经销商,这有利于汽车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对经销商网络的管理水平,避免在销售终端的危机处理不当而导致主机厂品牌受损。

另一方面经销商也乐于通过规范的法律法规来处理消费者由于质疑产品质量而出现的纠纷,因为在汽车“三包”政策草案中也有相关保护经销商利益的条款。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很少有人会认真阅读汽车说明书或者学习汽车“三包”政策,难免会出现操作不当导致的质量问题出现,或者汽车出现问题是不懂得很好地利用汽车“三包”政策为自己维权,这就让汽车“三包”政策或者没有很好地被利用,或者被消费者过分解读而进一步导致了售后服务市场的混乱。

我们知道,一项政策的出台与否往往其背后有着深刻的背景。汽车“三包”政策之所以拖延七年也是有着许多原因和障碍,普遍认为汽车“三包”如果出台过早,在国内汽车市场并没有完全成熟以及自主品牌企业并没有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出台汽车“三包”无疑对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是背道而驰的政策。、

既然有关部门认为目前已经到了汽车“三包”政策出台的时机那就需要更加谨慎,汽车“三包”的方案制定要更加细致,要广泛征求利益各方的意见,才能实现这一政策出台的初衷,也就是说让自主品牌企业能更加重视产品质量,汽车市场也会更加规范运行。

可以断定,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类似汽车“三包”的汽车产业政策出现,如果相关政策运行失效,或者在操作过程中问题不断,甚至频繁引起汽车消费市场不规范行为的出现,那么汽车“三包”损害的不仅仅是汽车企业、经销商或者消费者任何一方的利益,它动的将是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奶酪。

(中国经济时报授权中车网www.auto.net.cn,严禁转载!)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