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值此之际,进口大众在新一年的北京车展上,该如何做想?
似乎自从大众进口车开始大量国产之时,作为经营进口车的经销商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吐槽。其中既有对渠道分治的不满,也有对于“恶意竞争”的愤慨。从上到下的政策,引起了从下到上的不满,也迫不得已让大众方面考虑权衡这两个孩子的利益分配。不过有句话说的好,人为因素可以干扰事物发展,但却无法改变趋势,无论是进口大众还是国产大众,充分的意识到目前的趋势将变得十分重要。
客观的讲,无论是甲壳虫、尚酷还是polo,众多的品牌作为大众集团旗下的品牌,即是各自独立,又同样受到集团的调度,这是集团内部的事情,总的基调和方向定下来,两者的利益如何分配,自然会有结果,集团关注的依然集中于方向和终端数据上,对旗下的两个孩子顺势推进。
事实上进口大众不满的理由主要是由于上海大众经销商打乱了原有的价格体系,不过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国产化已经形成趋势,无论进口商如何呐喊,国产经销商在本土占据大多数是很难改变的事实,只要大众推行本土化政策一天,这个趋势就难以改变,对此,进口大众单纯的与国产大众拼价格,抱怨也就自然而然了。
同样一个尴尬的事实就是,进口大众手握众多经典车型,国产大众则主要集中于中低端车型,并且产能一直不充足,卖的价格有时候比国产车还低,即使算上客观因素的影响,2013年全年销量仅为8万辆,这个成绩进口大众自己可能底气都不太足。
本质上,加强本土化其实是为了提高竞争力的需求而推进的,这一点上,进口大众应该提前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既已不能像宝马一样,以进口渠道为主导,那应该顺应潮流将自己转化为价值输出者,与国产经销商共存、引领国产车型的扩张更为靠谱。
因此进口大众需要从自身找原因。首先就是长期以来进口大众不温不火的销售渠道。由于大众系列的在低端车型分流了大量的消费者,再加上进口大众价格上和包括本品在内的国产高端车型在价格上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进口大众受到目标客户群体的限制而连续两年销量在8万辆左右也显得合乎情理。
在这件事情上,进口大众实际上是不进则退的。其面临的是“全面自建终端店面”带来的巨大的销售层面的盈利问题,“全面放弃”又不符合经销商的集体利益,这种两难的局面,大众中国方面需要给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解决方案。
一个“靠谱”的解决方案就是,“充分融入,保持独立”的策略。即在渠道和政策上与上海大众进一步产生交集,这不仅是当前的趋势,也符合进口大众的长远利益。
“非独立,多融合”至少会为进口大众带来三个方面的优势:
1、加入或者融合上海大众一部分的销售渠道,将会极大的依托上海大众现有的客户资源进行再开发,有利于从长远激活进口大众不温不火的市场格局,也有利于对进口大众车型和品牌的重塑与加强。
2、与上海大众融合,会节省大量自建店面、经销商审批等渠道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降低机会成本,加快资金回流,进而在其他方面增强与国产车相关的区别,协调进口与国产的合作关系。
3、大众中国以及大众集团本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如何将进口大众打造成具备独特文化和气质的品牌,以及新车型如何增强对国内市场的吸引力。此外还可以从战略上加强上海大众与大众中国的协调性,减少在下游遭遇的冲突。
渠道方面的合作,无论是从发展的眼光还是权衡利益分配格局,都是进口大众提升自己的方法之一。
另一方面,除了整车销售政策需要协调之外,售后实力的提升是进口大众另一个需要提升的领域。常言道,“进口车好买,配件太难买”,错综复杂的售后零部件采购和发货流程,影响了客户的购买心理,如果采取“融合”的方式,有利于对销售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进口大众在销售方面的经验不多,采取“店中店”“卫星店”的方式,有利于帮助提升销售经验。而整体汽车界的趋势目前已经开始向比拼售后服务方面所转向,强化售后方面的配套措施,对长远提升进口大众的口碑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进口大众和国产大众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总部需要与相关利益者充分沟通,强调趋势的作用,强调战略的作用,改变目前进口大众的诟病,积极参与的国内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当中,依托国产大众提高品牌效应,才是双方共赢的方案。(文/中车网 孙平涛)
注: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