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秋天,一款名为Tiguan的中型SUV登上了法兰克福车展的舞台。那时的大部分国内消费者,还无法准确地拼读出这款车的名字。更无法想象它将在三年后逐渐成为国内最畅销的合资品牌SUV。

如期而至的2009年广州车展,Tiguan带着大众首款国产SUV的光环第一次在国内亮相。不过此时的Tiguan已经有了一个更容易被我们记住的名字——途观。相比此前进口版途观34万元的起步价,来自上海大众(今上汽大众)的国产途观的入门指导价不足20万,简直太过亲民。

与此同时,国产途观上市初期的国内市场,帕萨特、迈腾、速腾、高尔夫等车型已经为大众奠定了极佳的口碑,“高级”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再加上进口途锐进一步拉高着国内消费者心目中对于大众SUV的地位。于是,相比CR-V和RAV4高半级的途观也收获了得天独厚的市场环境,在SUV车型还没有成为主流的时候,具备原汁原味德系SUV格调的途观已经被我们熟知。所以,当途观坐上SUV销量冠军的宝座时,我们也不会感到意外。

伴随国内消费者对于SUV车型热情的提高,大众品牌在SUV产品线上的布局也在不断完善,第二代途观尽管在轴距上有着额外的加长,但其地位仍在不断被威胁着。车身超过5米的途昂更好地满足了国内家庭对于空间的苛刻要求以及尺寸上的体面;在SUV领域沉默了多年的一汽-大众也推出了直接竞争途观的探岳,后者更多地保留了欧版Tiguan的设计(途观L为北美Tiguan造型)和更低的指导价。

同时,曾经用于标榜自己的“中规中矩”在同质化严重的SUV市场,更让途观L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压力,此次中期改款的途观也做出了近乎换代般的变化。

尽管途观X的更早亮相让我们对于新款途观L的前脸有了一定的预期,但是新车的造型还是带给我们不少的惊喜。向后延展的灵动“眼角”、张力十足的侧空气帘、虬劲有力LED灯带,这些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并没有因为途观L偏向于家用的属性而变得收敛,反而在四平八稳的车身轮廓和棱线的伴随下更具魄力。棱面立体LED尾灯与肩线的结合提升整车立体感的同时更在张扬着科技氛围。除最入门的两款车型外,新款途观L均标配了19寸轮毂,更大尺寸的支撑进一步为这台中型SUV平添着气势。

对于中期改款而言,座舱的变化往往不及外观那样显著。不过这一规律在途观L的身上并不适用。

12英寸中控屏幕是除了入门车型外全系均享有的配置,也是整个座舱最瞩目的部分。横贯整个仪表台的贯穿式空调出风口在延展座舱的视觉宽度的同时更在赋予仪表台的层次感。底部削平的三幅方向盘则在为座舱平添着运动格调,平面化的方向盘多功能区域与全液晶仪表的科技氛围相辅相成。

而途观L此前被消费者诟病最多的部分就是车辆的内饰设计。在欧版中期改款Tiguan还保留原有设计的同时,国产车型则在这方面做了足够多的改变,但是蛮横地加入大尺寸中控屏幕使得座舱的中央显得有些突兀。新车的座舱在科技感方面的确有明显提升,但是设计感是否有所提升则有待商榷。而同样被诟病的触控式空调面板和机械式挡杆则没有做出升级。

而途观L中期改款后的另一个大幅调整就是配置和价格。

2022款途观L取消了搭载1.4T发动机的280TSI车型,不同功率输出的2.0T车型的布局则没有发生变化,即四款330TSI车型和两款380TSI车型。前者最高可以输出186马力,而后者的最大功率为220马力。6款车型均匹配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器,而两款高功率车型还进一步搭载了全时四驱系统和第三排座椅。

此外,除入门车型的价格没有调整以外,其余的5款车型的指导价均有所下调。变化最大的是330TSI两驱R-Line越享版车型,降幅度达到了8000元,其余四款车型则降价2000元-4000元不等。

作为全系的入门车型,330TSI两驱舒享版并不会为途观L承担太多的销量,更多是为了拉低全系的指导价。毕竟这是一款连倒车影像、天窗、真皮方向盘、电动调节座椅和分区空调都没有配置的车型。而此次改款变化最显著的12英寸中控屏幕也没有配置。所以,价格调整对于入门车型的销量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尽管几乎全系车型均进行了价格下调,但是换来的则是更丰富的配置,中低配车型增加了主动刹车、LED车灯、电动后备箱、自适应巡航、方向盘加热等实用性很强的配置;高配车型则新增了10扬声器的哈曼卡顿音响系统、矩阵式LED车灯、手机无线充电、30色氛围灯等。不过方向盘换挡拨片在新车上普遍缺失,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写在最后

所以,通过这一次改款来看,上汽大众对于途观L的打造还是颇具诚意的。虽然途观在合资SUV的影响力不及从前,但是它依旧是上汽大众的销量主力。根据乘联会提供的数据,途观在今年前7个月的累计销量位列SUV排行榜的第7位,是除了CR-V、RAV4和XR-V以外销量最好的合资SUV。如果后期途观L的终端优惠没有明显的缩水的话,凭借新车的产品力,进一步提升销量自然不成问题。

 

原文作者:徐鑫
编辑: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