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于今年二季度挂牌

“创业始终是游走在崩溃边缘的疯狂试探,是在混沌中凭借经验、直觉和信念求生存的零和游戏。”

这是近几个月公司陷入裁员、降薪、经销商关门闭店以及无车可售等困境时,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被引用最多的言论之一。而昨天,沈晖在微博分享了电影《芙蓉镇》的片段,内容开头的一句话又在业内流传开来:“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在微博发布前几小时,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披露了一则重大收购事项公告,称已经与威马汽车达成战略并购。随后,威马汽车也发布“重大官宣”,确认了这一事件。

收购细节显示,Apollo出行将以20.23亿美元收购威马子公司,交易目标公司约占威马总股本的80.93%,威马此次交易的估值为2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亿元。相较一年前超过50亿美元的估值,缩水一半以上。

据了解,收购后续流程主要为 APOLLO 出行对威马进行尽职尽调。该尽职尽调会基于去年威马在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材料基础上进行,计划可在2-3月内完成。乐观估计,威马汽车很有可能在今年二季度完成挂牌。

这意味着,此前直接上市一波三折的威马汽车,正在尝试转道以借壳的方式实现上市,并且目前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对此,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表示,“威马汽车借壳Apollo出行上市的举动是合理的,从战略层面看也是正确的。若威马汽车能顺利通过Apollo出行完成曲线上市,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身的市场流动性,吸引增量资金,进一步缓解威马汽车资金方面的压力。而双方关系变得更‘亲密’后,威马的财务结构、组织架构会得到改善,帮助公司成长”。

 

新获三笔股权融资

实际上,早在去年12月,APOLLO出行收购威马的传言在业界就已传开。如今靴子初步落地,给双方的发展都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Apollo出行前身为Gumpert超跑,2020年曾发布电动超跑Apollo IE。2021年,威马汽车通过一系列换股安排,持有Apollo出行28.5%的股权成为最大单一股东,沈晖也出任Apollo出行的联席主席兼非执行董事。

不过,Apollo出行的发展并不尽人意,其2022年初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关于出行和汽车的业务并不多,仅仅占到16.7%左右,反而更多的营收是来自珠宝、钟表等商品销售。

去年9月,Apollo出行调整战略定位,表示将专注和聚焦于汽车业务。虽然有生产智能汽车的计划,但Apollo出行目前在国内并没有生产基地和生产资质,而市场销售状况不景气的威马,却手握造车资质以及两家汽车生产制造工厂,这是Apollo出行和威马汽车能达成合作的先决条件,二者从中可以各取所需。

威马汽车这边近年曾屡屡冲击资本市场,但都无功而返,背后是其难以解决的盈利难题,以及肩上背负的资金压力。2019年-2021年,威马亏损合计174.35亿元,且亏损面仍在扩大。这导致其现金流吃紧不堪重负,不仅资产频频被冻结,而且深陷裁员、关店的风波之中,线下店也在接连关店止损,经销渠道严重受损。

除了此次向Apollo出行出售子公司能获得20.23亿美元,威马近期还获得了来自正威集团等超5亿美元的三笔股权融资,作为上市前的补充流动资金,可以帮其度过眼下的危机时刻。

 

走出泥潭仍不乐观

近几个月负面缠身的威马,终于等来APOLLO出行这一援军,只是通过借壳这种路径上市后,资本市场对其态度势必会相当谨慎。此次战略并购之后的借壳上市计划若能成行,可以帮助命悬一线的威马续命,但在如今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威马汽车想要从此走出泥潭,依然是个难题。

从关键的销售数据来看,威马汽车在造车新势力中已经严重掉队。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威马汽车累计销量不足3万辆,同期竞争对手“蔚小李”等车企销量均超过10万辆,这种表现可以说相当惨淡。

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们如今面临的巨大压力,更多是来源于旧势力们的“复辟”。翻看近几个月的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比亚迪以超过20万辆的销量横扫榜单,分列二三名的也是五菱和长安这种传统车企。

新能源造车竞争后半场的大幕,或将以传统主流车企强势地后来居上来拉开。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等的相继入局,将上演一场新能源车市的大乱斗,行业格局迎再次洗牌。

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像威马这种弱势新能源品牌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压缩,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稍有掉队就会面临出局的危险。

据悉,在完成并购上市的同时,威马汽车将完成品牌与产品战略升级,威马将与APOLLO出行共同研发,并将在近期发布X@A量产智能轿跑,预计价格在 10 万美金以上。

对于威马汽车来说,无论借壳上市成功与否,其能否在绝境处重获新生,以及后续的生存空间有多大,还值得考量。未来,威马能否真正求得生存,需要交由时间来揭晓。

原文作者:王元石
编辑:王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