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官宣造车,传言尘埃落定

2021年3月30日下午,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此前被媒体大肆宣传的“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

公告指出,小米集团将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金额100亿美元。本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其实,想在汽车行业分一杯羹的科技企业着实不少,跨界造车,也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新潮流。早在小米之前,很多科技公司就已经从多方面,多角度切入汽车市场了。

腾讯公司在2015年就联手富士康、和谐汽车成立了新公司“和谐富腾”,三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自负责汽车项目的不同领域。

2020年,阿里巴巴联合浦东新区、上汽集团三方共同推出高端汽车品牌“智己汽车”。

2021年3月2日,百度与吉利合资成立“集度汽车”,宣布正式踏上造车征程。

几年时间里,局面也进化成了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实战”。

最终,观望已久的小米也加入了战斗。在小米春季第二场发布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表示这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自己深知作出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并直言“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

新造车企普遍烧钱确实是其区别于传统企业的局限性之一,这是因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需要持续、巨大的资金投入。汽车分析师周丽君对中车网表示,对新车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现金流,就这点来说,小米造车比很多科技企业都要有优势。

周丽君说,手机造车,本质上还是资本的问题,现在很多科技企业进入汽车行业都是一边融资一边造车,把70%的精力都用在融资上了,自然造车的进程就变慢了。

他还指出,小米进入汽车市场和之前的企业对比,最本质上的优势就是现金流强大。小米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不用融资的企业。它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造车上,这是小米最大的优势。

雷军在发布上底气十足的演讲也说明了这一点“我们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说实话,还有,我们亏得起,我觉得10年来,小米积累的现金的总量在12月底的财报里面有1080亿。”现金储备是小米造车的重要支撑。

雷军说,我觉得我们拥有这样的现金储备,如果我们不认真的打一仗的话,我们真的有点愧对全球米粉对小米的支持。

雷军底气十足,然而困难不少

不论是对于小米来说,还是其他的科技企业,对比传统车厂,其劣势也是一目了然。中车网致电了香颂资本董事沈萌,他表示目前,国内电动汽车行业不断涌入新老玩家,各厂商通过不同角度切入电动汽车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产能过剩、品牌泡沫化的问题。

沈萌指出,很多企业蜂拥造车,只是在赶时髦蹭热度,自身不仅缺乏造车的经验和能力,也没有造车供应链管理的资源。不过对于小米而言,它虽然并不是最早进入该市场的企业,在电动汽车的相关核心技术方面也缺少充分的竞争优势,但是小米也有可能成为电动汽车行业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小米的品牌已经通过米家系列产品,从早期的3C数码跨界到家居电器,那么继续延伸拓展到电动汽车领域,并没有任何品牌瓶颈。

另一方面是因为小米目前的产品线极其丰富,锻造了其对供应链体系的管理能力异常卓越,虽然小米缺乏造车的经验和能力 但是有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反观国内众多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在这方面无法与小米相提并论。因此小米在造车微观上是短板,但是在造车宏观上却是强项。

不过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想入局汽车行业的手机企业不止小米一个,小米也并不是其中最强的,同为手机企业的苹果入局造车一事也是一波三折。

苹果造车选择的是代工模式,从最早的宝马,到此后的戴姆勒,再到丰田和大众,苹果与整车企业合作屡屡碰壁,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刘宗巍曾向媒体表示表示,汽车代工模式肯定会非常困难。

刘宗巍说:只有科技公司和传统车企双方都想清楚自己的核心诉求,愿意拿出“看家本领”,并对其他诉求进行适当妥协,才能真正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从而打造出“软硬”融合到极致的全新汽车产品。

整体来看,其实从汽车搭载智能软件开始,智能化汽车就已经是汽车行业注定的趋势了,但汽车并不能真的变成搭载四个轮子的手机,无论是否要套上智能化或者新能源的外衣,汽车作为出行工具的本质是不会变的。

对此,周丽君也向中车网表示,软件只是汽车产业升级的一部分,并不能真正定义汽车。除了软件,机械动力也是汽车制造必不可少的部分。

软件不能定义汽车,汽车也不能脱离软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研发升级软件是必经之路,机械制造升级也是必不可少。对于新车企来说,如何将机械制造与智能软件相结合,为造车行业服务,造出更好的车才是成功的关键。

原文作者:闫洁莹
编辑: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