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华为渠道正推进

6月20日,北汽蓝谷业绩说明会上,针对投资者提问并入华为渠道问题,北汽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京涛回应称,“对于进入华为渠道的事宜,公司与华为方面一直在积极推进中,但由于涉及保密协议等相关规定,目前暂时不能做具体的披露。”

事实上,关于极狐进入华为渠道可以追溯到2019年。基于北汽新能源与极狐签署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北汽蓝谷和华为签订补充协议中提出,双方共同打造“ARCFOX” 和“HI”联合品牌,加强联合品牌全系合作车型的产品开发,以及在智能网联车等领域加强联合研发能力。并计划于2021年底前极狐阿尔法S(HI版)的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合作。

此前,极狐阿尔法S HI版原定于2021年11月量产交付,后一再推迟到去年12月、今年1月、2月底。显然,因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延迟交付,导致销售渠道扩张未有进展。

近日,北汽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京涛透露,“公司计划计划在7月底、8月初举行的极狐阿尔法S 全新HI交付之夜活动。”

资料显示,华为的渠道总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华为智选,另一种是进入华为门店。公开数据显示,华为在全国有超过5000家高端体验店和超过60000家零售与服务网点。而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的问界M5已全面进入华为双重渠道,目前在全国超600家体验中心和120家用户中心。

今年5月,问界M5 销量突破5000辆,自3月交付以来累计交付量达1.13万辆。然而,极狐1-5月累计仅售4229辆,或许并入华为销售渠道将是极狐利好销量的契机。

区别于问界M5的合作模式,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将主要在北汽极狐渠道进行销售。

余承东曾表示:“HI合作模式中,极狐是运营主体,华为是协助,这款车的部分零售可能会由华为销售,但主体还是北汽的销售网络和销售体系,华为只是提供部分零售店。”

一季度亏损扩大12.01%

根据北汽蓝谷财报披露,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7.31亿元,同比增长108.4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亏损了9.57亿元,同比扩大了12.01%,北汽蓝谷下半年承压明显。

亏损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广告展览费以及运营费等开销的增加,导致一季度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3%,达3.09亿元。

今年以来,极狐分别冠名崔健、罗大佑举办线上演唱会,为极狐扩充声量。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极狐汽车总裁王秋凤称,“演唱会带来的高意向留资信息破千,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在北汽蓝谷的“烧钱”营销下,极狐销量依旧惨淡。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5月,极狐阿尔法S和极狐阿尔法T累计仅售1043辆。而造车新势力小鹏、理想、零跑、哪吒均月销过万,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赛力斯也月销破5000辆。

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京涛表示,“六月以来,极狐汽车的进店量、订单量环比五月均有明显增长。并表示,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芯片、电池等供应短缺及成本上涨,对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实际上,面对销量低迷的困境,极狐曾试图进入B端市场。2021年6月,极狐与华夏出行签约,出售1000辆极狐汽车用于出行市场。8月,200辆阿尔法T交付于国网江苏公司。10月,极狐汽车正式入驻一嗨租车。尽管如此,极狐2021年也仅累计售出4993辆。

2025年覆盖100+城市

既有蓝谷麦格纳背书,又有华为加持,极狐却难言坦途。究其原因,极狐自身并无核心产品技术。

官方资料显示,麦格纳向北汽开放了包括百年制造工艺体系、专利技术、产品开发流程、培训文件等一系列核心文件。而与华为合作的阿尔法S华为HI版,主打ADS高阶自动驾驶和鸿蒙OS智能互联座舱。

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中,比亚迪拥有自研刀片电池和芯片、小鹏坚持全栈自研、蔚近日推出全栈自研智能底盘域控制器ICC、理想有增程技术。除此以外,长城、广汽埃安、蔚来、哪吒等均在自研布局。

据查,今年一季度,北汽蓝谷研发费用为2.03亿元,远低于“蔚小理”17.6亿元、12.2亿元、13.7亿元的研发支出。

在研发费上“抠抠搜搜”,大笔营销也未提振销量。极狐自救的方式还剩下扩充渠道。截至目前,极狐汽车已在全国开业运营门店114家,计划今年营销店面将达到186家,并计划在2025年做到覆盖100+城市、380+家网点的营销服务网络规模。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秋凤在业绩沟通会上透露道,公司正在持续地加大网络建设的步伐,优先在新能源汽车重点市场进行布网,尤其是重点城市。对于那些尚未有极狐品牌销售门店的城市,公司也在积极进行拓展。

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加速,极狐汽车不仅要与造车新势力抢占市场,同时还要面对频频发力新能源高端品牌的自主车企,例如吉利极氪、东风岚图、上汽智己、长安阿维塔等。此外,合资品牌大众、丰田、本田等也对此虎视眈眈。在如此混战中,极狐未来该何去何从?            

     

本文系作者 Casper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