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 评论】从最早奔驰C200爆发的“地胶异味”,到长城“石棉垫片”,再到近日曝光出的“沥青阻尼片”,庞大的汽车帝国往往由这样的“小部件”出卖了。所幸的是,有媒体帮助将“真相大白于天下”,但让人担忧的是,还有多少对人体潜在的威胁存在?
奔驰C级开了“好头”
事情可以追溯到奔驰C级车,彼一时,C级被媒体曝光以后,其瞬间投诉量暴涨,车内类似于地胶发出的异味如同其造成的心理阴影一样,迟迟难以散去,往往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消减。其当事人,多出现头晕、咳嗽、恶心等问题,甚至因为车内异味而险些流产。如此“拼命、拼人品”的车型,谁还敢完全信任?经过消费者不断的与厂家进行维权,最终奔驰“服软”,官方发布道歉声明,但仍然没有进行召回。
也正是因此,各大厂商、媒体开始关注车内异味的问题,忽然一夜之间出现了很多“室内空气最放心的车辆”,但在舆论混杂、缺乏强有力的鉴定机构之时,厂家“自卖自夸”是否可信?
“逆袭”第二波
紧随奔驰车内异味的是,长城和奇瑞在澳大利亚使用当局禁止的含有致癌物质石棉的垫片,被澳大利亚当局要求更换垫片,为此,长城和奇瑞均进行了召回。而垫片相对于奔驰来讲,可是小的太多。尽管通常一辆车上会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垫片,虽然这些垫片都不曾直接和消费者接触,但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是,澳大利亚当局对含有石棉的配件已经禁止使用近10年,同时多数发达国家,都不再使用含有石棉制品的垫片。
有意思的是,奇瑞在表态时,称垫片问题是由于“物流环节的错误”导致了含有石棉的垫片被使用在对澳大利亚出口的车辆中。由此可想,这些货,原本其实是其他国家准备的,乃“上错花轿嫁错郎”。不过事实却是,在中国,不仅长城和奇瑞,很多车企都在大量使用含有石棉成分的垫片,原因很简单,不含石棉的垫片,要贵好多倍。为了省点钱,哪个厂家不是图个便宜,这貌似还是“可以理解”的。
沥青阻尼片“再添薪火”
但地胶和垫片都无法阻止车企追逐利益的“超神”行为,于是沥青阻尼片“再添薪火”。前不久央视又曝光了此前奔驰车内污染的进展,其主要气味来自于车内“阻尼片”,而不检验可好,一检验才知道,原来这不是奔驰C级的专利,包括E级,宝马3系、5系,奥迪A6、Q5均含有70号沥青成分。
为此,国家质检总局已经对上述企业进行调查。虽然上述企业均称自己的生产和所使用的零部件符合“全球统一标准”,但在奔驰3月20日声明中并未提及阻尼片采用何种材质,也未提到是否会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有所伤害。此外央视调查后发现,奔驰所用阻尼片是位于北京顺义区一家名为北京嘉城兴业工贸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的,这一调查结果与奔驰声明有所冲突。这就不得不怀疑上述企业有利用说辞来“混淆视听”的可能,至少也是在采购环节出现了监管不当的问题。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无论是哪一个案例,上述的共同点都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无论是地胶还是垫片,亦或者是阻尼片,都不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但上述企业都“惊人一致”的选择了能不用就不用、能用差的就不用好的,即使是奔驰宝马奥迪,也是如此。这甚至让人产生一种幻觉:难道这就是车企的赚钱之道?
客观的讲,任何一家车企能发展到一定规模,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对于上述浅显的道理,无论规模有多大,都需要牢记。之所以会出现有些企业在国内外“待遇不一样”的现象,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各地的规定不同,另一方面是使用“问题材料”的成本实在低的太多。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车企应该牢记】
比如,含有石棉的制品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经禁止,但我国的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对此则要求甚低,每年跟汽车有关的石棉制品产业规模达千万,甚至过亿,这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对标准的提高,久而久之,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变得越来越大。符合国内标准的产品,到了国外“水土不服”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在标准落后的背景下,指望车企能“自我监管”,能够充分履行“车企责任”,自动选用“高成本”的“好材料”多少有点理想化。一辆车如果能在成本上省下来100元,一万辆单纯省下来的钱,就是一百万,这么多钱,可以买多少个馒头?在省钱的同时,也符合国内标准,那合资车型凭啥还按照更严格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这钱不省白不省啊!
因此,笔者建议汽车所有的各项零部件的标准在未来制定的尽可能详细,并且与国际上更高的标准相比较,做到“明码标价,有据可查”,可能类似于“物流错误”这样的事情,就不太会出现了,也不会让车企产生在国内“自动降级”的冲动。
这么来看,一个汽车这么多零件,您还真不能怪这是车企的问题,谁让这零部件不听话呢,倒霉撞到了媒体的枪口上。不过笔者同时也想告诉车企一件事儿,那就是无论怎样,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没人监督的时候,自我多监督一点,也是为日后造的福分。(文/中车网 孙平涛)
注: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