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品牌加速转型
4月7日,以“科技·进化”为主题的2023奇瑞汽车新能源之夜在北京水立方盛大举办,奇瑞集团发布在新能源领域的新战略、新技术、新品牌、新产品。奇瑞、星途、捷途、iCAR为核心的全新品牌矩阵,开启了全面加速新能源化的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将面向用户推出包括火星架构下的超级混动平台、E0X高性能电动平台和支持以上两个平台的智能化、生态技术等135项新技术,其中包括第三代混动科技、电池技术、电驱技术、奇瑞全栈自研 CHERY-OS、雄狮智云6.0智能座舱技术、智能驾驶技术、银河生态等。
其中,在电池技术方面,奇瑞采用NP2.0技术,通过主动隔离、向下泄压方式,实现无热蔓延、不起火的抗热作用;防撞功能达到毫秒级碰撞即可启动闪电保护;采用IP68最高等级的防水功能。通过全新材料M3P和自加热、自冷却技术满足零下35℃~60℃超宽温度应用。多种电池包规格满足国标、欧标、美标要求,覆盖全球全场景使用需求。
在电驱技术方面,它采用800V SiC技术,CLTC系统效率大于91%,峰值功率高达265kW,扭矩高达5000N·m;同时,还将推出八合一智能矢量控制双电机,峰值功率400-500kW可选,轮端峰值扭矩6500-9600N·m可选。此外,奇瑞全面打造全栈可控的CHERY-OS系统则涵盖车载座舱操作系统,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和安全车控操作系统。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高新华表示:“今年,我们计划面向用户推出包括超级混动平台、高性能电动平台和支持以上两个平台的智能化和生态技术,拥有135项新技术。到2025年,将实现超过1000项的新技术突破。”
iCAR和STERRA进入纯电时代
除了新技术支撑下的四大核心品牌向新能源的战略转型之外,奇瑞还推出首个新能源电动品牌iCAR以及星途品牌全新系列星纪元STERRA。
据悉,iCAR 锚定自主、自创、自由的追新年轻人,致力于全场景智能研发。iCAR 涵盖轿车、SUV 等产品,提供系统场景智能解决方案,定位切入 15 万-30 万元级乘用车市场。根据规划,iCAR将在4月16日上海车展前夕举办品牌发布会,届时也将公布更多品牌信息,旗下首款车型iCAR S56也将迎来首发亮相。
如果说,iCAR定位年轻,那么星纪元STERRA则定位高端。在本次发布会上还带来了中大型电动轿车STERRA ES及中大型电动SUV STERRA ET。据了解,星纪元STERRA将覆盖B到C级,轿车、SUV、MPV等多种车身形式,以及纯电和增程双赛道,聚焦20~50万元市场,产品还将同步进入欧盟。
EXEED星途营销中心执行副总经理金新表示:“STERRA不只是汽车,更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入口,是一个新纪元、新时代的开启,同时也是我们给近1200万全球奇瑞客户以及广大温暖科技中产家庭的一个梦想礼物。”
据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奇瑞新能源销量23.3万辆,同比增长112.9%。但奇瑞在售电动车型主要是小蚂蚁、QQ冰淇淋、无界Pro和艾瑞泽e。据悉,小蚂蚁、QQ冰淇淋、无界Pro均属于A00级纯电车型,价格在3万元至15万元,中高端电动车领域尚未有放量车型出现。推出纯电品牌iCAR以及星纪元STERRA,都基于对更高价位新能源市场抢占需求。
发布第三代混动科技
当前,新能源车型渗透率的不断扩大,也加剧了各个品牌间不同技术路线的推广。尤其在混动车型领域中,日前,奇瑞集团发布第三代混动系统——鲲鹏超性能电混C-DM。同时,首次搭载鲲鹏超性能混动C-DM的全新混动车型——星途瑶光、奇瑞瑞虎 9、TJ-1 以及捷途旅行者同台亮相。
具体来看,在全域高性能方面,鲲鹏超性能电混C-DM搭载的第五代ACTECO 1.5TGDI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拥有115kW的最大功率,和220N·m的峰值扭矩。百公里加速仅4.2s。面对市内通勤状况,从30km/h加速到70km/h仅需3s;在高速场景,从90km/h加速到120km/h只需3.6s。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插电混动车销量142万辆,同比增长160.5%。同比增长幅度远超纯电车的74.2%和整体新能源车市场的90%。2023年前两个月,在市场整体疲软的大环境下,插电混动车市场同比增长79.7%,远高于纯电车的5.6%和整体新能源车22.8%。
在此背景下,自主品牌纷纷加码插混领域。1月12日,长安汽车发布了长安智电iDD和三款新电混车型。2月23日在杭州发布了全新产品序列——银河,将分为银河智能电混L系列和银河智能纯电E系列两大产品阵营。2023年2月27日,奇瑞在水立方发布了其火星架构-超级混动平台,自主开发的最新第三代混动技术、第五代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等。
根据奇瑞集团规划,2023到2024年会发布20款的鲲鹏超级性能电混C-DM混动车型。到2025年,鲲鹏超级性能电混C-DM将搭载于奇瑞集团25+款产品,成为品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