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网评论】  配置相当的紧凑型轿车,如中外车企的制造成本都是7万,当外资卖9万,自主卖8万时,相信两者也能共存。如外国车企通过改进技术,在确保品质的同时,把制造成本压低至6万,并以8万销售,而中国车受制于技术落后,依旧销售8万,那届时对中国车或许是致命的。

这仅仅是一个假设,在现实社会中,还有很多复杂的事情。但假设具有一定预计性,目前我国车市发生的大小事件,越来越趋向这种预见性。如大众等正努力推进的MQB等模块化制造,就有意将原本7万的造车成本压缩至6万,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MQB等模块化平台的核心要义,就是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同时,最大限度缩减成本。如MQB平台可调整轮距、悬挂和轴距,开发出不同车型,覆盖大众、奥迪、斯柯达和西亚特等多个品牌。

由于丰田、日产等,都具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模式,在应付大众发动的大规模模块化攻击时,也能较好应对。但对于平台缺失,甚至东拼西凑的多数自主车企,则是如临大敌。

如大众等的模块化生产,把紧凑轿车的成本从7万压缩6万,并以8万销售的话,那么,留给自主车企的唯一选择,就是也把制造成本压缩至6万,并将售价降低至7万。

目前,包括上汽、一汽、东风等自主乘用车的平台,几乎都是东拼西凑的:一汽奔腾是马自达6、捷达等老平台;上汽荣威是罗浮、君威等老平台;东风风神是富康、轩逸等老平台;长安是马自达2、福克斯等老平台。

要想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实现上述老平台的成本压缩,由7万到6万,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是,自主车企的成本压缩已经很厉害了,在压缩,只能以大幅牺牲品质为前提,但这对品质本是弱项的自主品牌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二是,多数自主车企引进的老平台,出自不同车企,缺乏技术共性,难以有效整合,难以实现零部件共享等。使得自主车企,根本就不具备大幅压缩制造成本的可能。三是,即便自主车企东拼西凑的老平台,可以整合,但多数自主车企也没有这样的人才。四是,模块化不是简单的产品本身的模块化,而是车企研发、设计等多部门全方位的整合。但绝大多数自主车企,连研发部门都还不完整,何谈整合。

这完全是一种实力悬殊的较量,纯粹依靠自主车企,无异于螳臂当车。最终考验的,还是中国政府的智慧。

既要做到尊重大众,又要保全自主车企。那么,只能把更多希望寄托到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新四小”上。

对比一汽、上汽、东风、长安等“老四大”,“新四小”在自主车型制造方面,不仅初步构建了自己的研发体系,而且平台也相对更完整。即便不能把成本由7万压缩至6万,只要能成本压缩至6.5万,最终以7万销售,相信自主品牌也能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面对大众等发功的新一轮屠城攻势,把更多政策资源,集中于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新四小”,已是政府的必然选择。

(文/中车网特约评论员 周丽君)

注:本文为中车网www.auto.net.cn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